城市是現代經濟社會活動的主要載體,而支柱產業則是一個城市的產業靈魂!


何為支柱產業?

支柱產業是指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其產業規模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較大份額,并起著支撐作用的產業或產業群


支柱產業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強調大規模產出。支柱產業著重強調產業的凈產出占國民經濟或地區經濟的比重。

(2)強調現在?,F在比重大的產業就是支柱產業,即便其比重呈下降趨勢,只要比重還較大,仍可稱為支柱產業。

(3)強調發展。支柱產業要求市場擴張能力強、需求彈性高,發展快于其他行業。要求生產率持續、迅速增長,生產成本不斷下降。

(4)強調擴大就業。

(5)強調帶動作用。支柱產業要求產業關聯度高、長期預期效果好。

(6)強調節約能源和資源。




按照人隨產業走、產業決定城市興衰、規模經濟和交通成本等區位因素決定產業布局的基本邏輯,我們對全國除三沙市和港澳臺外的336個地級行政單元的發展潛力進行客觀排名,深圳、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南京、武漢、重慶、天津、杭州位居前十。

十大城市中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重慶、武漢、天津已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建設目標為全球城市。


NO1.深圳                                                              

基本信息

深圳,簡稱“深”,別稱鵬城,是廣東省下轄的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被譽為“中國硅谷” 。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9個區,總面積1996.85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927.9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02.66萬人,城鎮人口1302.66萬人,城鎮化率100%,是中國第一個全部城鎮化的城市。 


深圳:從仰視香港的小漁村到引領全國的創新創意大都市。


1)改革開放推動深圳騰飛,從1979年人均GDP僅為香港1/11的小漁村到2018年GDP超過香港成為活力四射的一線城市,2015年以來年均人口增量超50萬、居全國之首。


2)深圳從“制造工廠”邁向“硬件硅谷”、“創新之城”,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等戰略新興產業成為支柱,占GDP比重達到38%。


3)深圳面臨著土地資源不足、產業外遷、城市更新、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短缺等問題。


4)深圳將攜手珠三角各城市參與全球分工與合作,打造全球創新創意之都。


深圳從“制造工廠”邁向“硬件硅谷”、“創新之城”,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等戰略新興產業成為支柱,占GDP比重達到38%。改革開放初期,深圳以來料加工、來料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為主,初步實現從第一產業到第二產業的轉變。


1990年代深圳憑借地緣優勢承接國際產業梯度轉移,以電子和計算機為龍頭的高科技企業及配套產業集群開始迅速發展,華強北有“中國電子第一街”之稱。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深圳的政策優勢有所減弱,面臨金融業和制造業流失的困境,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昔日的“制造工廠”邁向“硬件硅谷”、“創新之城”。具體來看,在電子信息產業,誕生了華為、中興、大疆等行業翹楚;在互聯網產業,騰訊成為世界最大的互聯網科技公司之一,金蝶成為全球領先的在線管理及電子商務服務商;在生物醫療產業,華大基因是中國第一、世界領先的基因組測序機構,邁瑞醫療是全球領先的醫療器械供應商。


目前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等戰略新興產業已經成為深圳的支柱產業,2018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合計9155億元,占GDP比重達38%。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4772億元,占GDP比重達20%。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8萬件,居全國第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總數高達1.4萬家,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北京。


NO2.北京                                                              

基本信息

北京市,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也是中國4個直轄市之一;北京是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也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辦公所在地。截至2018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154.2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032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4萬元 。


北京:政治、文化、國際交流和創新中心,未來首都或與北京分開。


1)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雖然沒有經濟中心職能,但攜政治中心優勢成為了事實上的主要經濟中心、金融中心,未來首都或與北京分開,北京是北京,首都是首都。


2)北京從工業城市逐步發展為服務經濟城市,三產比重達到81%,金融、總部經濟和科技創新成為三大名片。


3)北京城市規劃明顯滯后,嚴控人口規模抬升生活成本,影響城市活力;并且,北京周邊地區經濟發展明顯落后,不利于與北京互動形成規模效應。


4)北京將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并作為核心引擎引領京津冀協同發展。


北京從工業城市逐步發展為服務經濟城市,三產比重達到81%,金融、總部經濟和科技創新成為三大名片。建國初期,北京定位于工業城市,東部為棉紡織、電子工業、化工區,西部為冶金、機械重工業區。1970年代末,北京已經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經濟中心和重工業基地。1980年代中央書記處明確提出,北京作為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經濟發展要適合首都的特點,今后基本不再發展重工業。這促使北京外遷工廠,將一些制造業轉移至河北和京郊。2004年北京市總規提前進行第五次修編,提出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2018年北京三產比重達到81%、為全國最高。


當前,金融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和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是北京三大支柱產業,2018年產業增加值合計1.2萬億,占GDP比重的40%。從現有格局看,第一,金融為北京第一支柱產業,占GDP比重達17%。北京雖未定位為金融中心,但卻是事實上的國家金融管理中心,不僅有中國金融監管部門——“一委一行兩會”,還有工農中建等主要銀行總部、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總部等。第二,北京總部經濟明顯,擁有58家世界500強企業;A+H股上市公司有459家,全國第一。第三,北京科技創新優勢突出,科研院校和研究所集聚,誕生了包括小米、滴滴、美團、拉卡拉、知乎等多家獨角獸公司。2018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為6977億元,占GDP比重達23%;發明專利授權量高達4.6萬件,全國第一。


NO3.上海                                                              

基本信息

上海市,簡稱滬,是中國4個直轄市之一,是中國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上海市總面積6340.5平方公里,共轄16個市轄區。至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23.78萬人。其中,戶籍常住人口1447.57萬人,外來常住人口976.21萬人。


上海:全球化的大上海,未來媲美紐約。


1)上海是中國經濟的心臟,隨著中國經濟繼續騰飛,未來有望媲美紐約,成為主要的全球經濟金融中心。


2)上海以汽車、電子、金融為支柱,三者占GDP的58%;A+H股上市公司數367家,占全國約1/10。


3)上海既有與北京類似的城市規劃滯后、嚴控人口規模進而影響城市活力問題,也面臨著互聯網等新經濟發展不足的問題。


4)上海將繼續堅持開放,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帶動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


上海以汽車、電子、金融為支柱,三者占GDP的58%;A+H股上市公司數367家,占全國約1/10。建國以來上海產業結構經歷了數次大調整,1956年從以輕紡工業為主向綜合性工業轉變;1992年抓住浦東開發的歷史機遇,吸引大量外國銀行、跨國集團和合資企業落腳,產業結構從“二、三、一”向 “三、二、一”轉型;新世紀重點發展金融、商貿等第三產業和先進制造業。2018年上海三產增加值占比達到70%,全國第三。


當前,汽車制造業、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金融業是上海三大支柱產業,2018年增加值合計1.9萬億,占GDP比重達58%。上海是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完備的城市之一,2018年金融市場交易總額突破1600萬億元,全市持牌金融機構達1600多家。上海本土誕生了浦發銀行、交通銀行、太平人壽等著名公司。上海還是中國六大汽車基地之一,2018年上海市汽車產量達到297.8萬輛,占全國汽車產量的10.7%,全國第一。上汽集團名列世界500強第36名,全球車企第七名,中國車企第一名。上海A+H股上市公司367家,占全國比例為10.7%,僅次于北京。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將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與科創中心的聯動效應。在已受理的科創板申報企業名單中,總部位于浦東的晶晨半導體拿下了001號受理批文。


NO4.廣州                                                              

基本信息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是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11個區,總面積7434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249.1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490.44萬人,城鎮人口1287.44萬人,城鎮化率86.38%。


廣州:還是中國第三城么?


1)改革開放釋放廣州新活力,GDP由1978年的全國第八上升到2015年的全國第三,之后被深圳超越,2015年以來人口年均增量超40萬、僅次于深圳。


2)廣州以汽車、電子和化工為支柱,三者占工業總產值的56%,目前正加速邁進產業高端。


3)與其他一線城市相比,廣州存在創新能力弱、金融業發展落后和土地財政依賴度較高的問題,第三城地位面臨挑戰。


4)廣州將攜手珠三角各城市參與全球分工與合作,建設活力全球城市。


廣州以汽車、電子和化工為支柱,三者占工業總產值的56%,目前正加速邁進產業高端。從宋朝的市舶司,到清朝的十三行,廣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重要的商業中心之一,服務經濟氣氛濃厚。2018年廣州第三產業占比達到72%,僅低于北京。


當前,汽車制造業、電子產品制造業和石油化工制造業是廣州的三大支柱產業,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6%。具體來看,廣州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2018年汽車產量為296.3萬輛,占全國汽車產量的10.7%,全國第二,略小于上海的297.8萬輛。其中廣汽集團名列世界500強第202名。此外,廣州還是全國最大的化妝品代工基地,知名上市公司有棟方股份、科瑪股份和芭薇股份。近年來廣州提出聚焦IAB(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NEM(新能源、新材料)重點產業行動計劃,富士康第10.5代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思科智慧城、廣汽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通用電氣生物科技園、百濟神州、粵芯芯片等重大產業項目已動工建設,工業向高端化發展。


NO5.成都                                                              

基本信息

成都,四川省副省級市,簡稱蓉,別稱“蓉城、錦城”,是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西部戰區機關駐地,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重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2018年,全市管轄11個區、4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有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幅員面積143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33萬人,GDP15342.77億元。


成都:新一線城市的龍頭?


1)成都2018年GDP突破1.5萬億元,占四川全省的38%,多次在新一線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一。


2)成都以電子和汽車為支柱,二者占工業增加值的50%;擁有中西部地區數量最多、種類最齊全的金融機構資源。


3)成都與重慶作為西南雙雄,存在廣泛的競合關系,汽車和電子產業發展競爭激烈。


4)成都將全面發揮國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帶動成渝城市群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級城市群。


成都以電子和汽車為支柱,二者占工業增加值的50%;擁有中西部地區數量最多、種類最齊全的金融機構資源。新中國成立后,出于國防需要,成都是重點建設的工業基地之一。改革開放前夕,成都已擁有較為完善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具有機械、冶金、化工、電子、輕紡等多種工業,主要以重工業為主,占GDP近60%。1994年進行了“發展市場占有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經濟效益高的‘四高’產品作為支柱產品”的產業布局,工業與商貿業協同發展,第二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有效帶動第三產業發展。


2018年,成都市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分別為42%、54%。當前,成都以電子信息和汽車制造業為支柱,二者占工業增加值的50%。具體來看,成都是全國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被稱為“中國軟件名城”。2017年,軟件業務收入2665億元,占全國的4.9%、全省的95.8%;作為科技部授牌的國家信息安全成果產業化基地,成都建成了西部首個信息安全產業園區,聚集了中國電科集團10所、中科院成都計算機應用研究所等眾多科研院所。成都還是西部第二大整車生產基地,目前已聚集一汽大眾、一汽豐田、東風神龍、沃爾沃、吉利汽車等12家整車企業。此外,成都擁有中西部地區數量最多、種類最齊全的金融機構。成都有4家證券公司、3家期貨公司、49家證券分公司,多于重慶和西安,金融市場規模在中西部城市位居第一。知名金融業上市公司有國金證券、華西證券、成都銀行等。


NO6.南京                                                              

基本信息

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是江蘇省會、副省級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11個區,總面積658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971.6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43.62萬人,城鎮人口695.99萬人,城鎮化率82.5%,是長三角及華東的特大城市。


南京:六朝古都煥發新活力。


1)因地理和歷史因素,南京是江蘇和安徽之間的紐帶,2018年人均GDP位居十大城市第三,僅低于深圳和廣州,新增人口10萬、占江蘇省的一半。


2)南京以電子、石化、汽車、鋼鐵為支柱,致力于打造“芯片之都”。


3)由于長三角地區經濟強市云集,與杭蘇錫常等發達地市相比,南京輻射能力有限,近期人口集聚能力明顯減弱。


4)南京未來將以“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為城市發展愿景,攜手長三角各城市打造世界級城市群。

南京以電子、石化、汽車、鋼鐵為支柱,致力于打造“芯片之都”。南京是洋務運動的始發地之一,金陵制造局的創辦成為南京近代工業的開端。改革開放初期,熊貓電視機、金城摩托、南汽依維柯、同創電腦等產品,不斷走到國內同行的前列。改革開放后,南京將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主要任務,大力發展第三產業,1979-2018年第二產業占比從68%降至37%,第三產業占比從升至61%。


目前南京四大支柱產業是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車制造和鋼鐵,代表公司有熊貓電子、江南光電、揚子石化、躍進汽車、南鋼股份等。南京是國家重要綜合性工業生產基地、現代服務中心和先進制造業基地,電子化工生產能力居全國第二位,車輛制造規模居第三位。近年來南京的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等先進制造領域表現頗為出色,2018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近10萬輛,在江蘇省排名第一。拜騰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長安新能源汽車制造項目等眾多新能源整車項目落戶南京。南京一直致力于打造“芯片之都”,聚集了臺積電、紫光集團、中電科55所、華天科技等企業,形成了涵蓋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終端制造等環節的集成電路產業鏈。


NO7.武漢                                                              

基本信息

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和特大城市,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機關駐地。2018年,全市下轄13個區,總面積8569.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08.1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48萬億元。


武漢:九省通衢,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


1)武漢基本處于中國主要經濟地帶的地理中心,2018年人均GDP達13.5萬元,雄踞中部地區首位。


2)從“鋼城”到“車都”、“光谷”,目前武漢擁有鋼鐵及深加工、汽車、信息技術、醫藥等完整工業體系。


3)武漢民營經濟增加值比重僅43%,在十大城市中處于末位,民營經濟活力不足。


4)武漢將挺起長江經濟帶脊梁,作為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在全球范圍內建設具有一定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家中心城市。


從“鋼城”到“車都”、“光谷”,目前武漢擁有鋼鐵及深加工、汽車、信息技術、醫藥等完整工業體系。武漢是洋務運動的始發地之一、近代中國的工業重鎮。新中國成立以來,工業重鎮依舊是武漢的“城市名片”,“一五計劃”國家確定的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中,武鋼、武重、武鍋等7個項目安排在武漢,武鋼鋼鐵產量一度占據全國鋼產量10%。改革開放后,武漢將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主要任務,削減傳統重工業產能。40年間,武漢從一個以冶金、機械、紡織三大支柱產業的老工業基地,變成擁有鋼鐵及深加工、汽車及零部件、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等完整工業體系的現代化城市。


目前武漢是國內首個聚集法、日、美、自主四大車系、五大整車企業的城市,被譽為“中國車都”。2018年武漢汽車產量為170萬輛,占全國的6%,東風汽車集團位列世界500強第65名。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產值達4000億元,連續第9年成為武漢經濟第一大支柱產業。在信息技術領域,重點布局光電子、新型顯示、集成電路等產業鏈。長江存儲基本代表了國內存儲芯片的最高水平;華星光電代表世界可量產顯示技術最高水平,主攻中小尺寸顯示屏;長飛光纖的光纖、光纜及光纖預制棒三大主營業務問鼎世界第一。


NO8.重慶                                                              

基本信息

重慶,簡稱“渝”。為省級行政區,中西部唯一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 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既以江城、霧都、橋都著稱,又以山城揚名。重慶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轄38個區(縣、自治縣);2018年,重慶常住人口3101.79萬,地區生產總值20363.19億元。


重慶:西南雙核之一


1)大重慶在2018年成為上海、北京、深圳、廣州之后,第五個GDP突破2萬億的城市,小重慶人均GDP為9.1萬元,略低于成都。


2)重慶以汽車和電子為支柱,二者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2%,逐漸向智能化發展。


3)重慶面臨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科技創新實力不強的問題。


4)重慶將加強發揮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作用,鞏固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和國家中心城市定位。


重慶以汽車和電子為支柱,二者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2%,逐漸向智能化發展。抗戰時期大批工業廠礦的遷入,使重慶變成了一座工業基礎良好的重工業城市,建國后的三線建設更使重慶確立了這一地位。目前汽車和電子制造業,是重慶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


2017年重慶汽車制造業與電子制造業分別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的22%、20%。重慶汽車產業中,已有重慶長安、長安福特、上汽通用五菱、力帆汽車、北汽銀翔、東風小康等多個品牌,2018年汽車產量為172.6萬輛,占全國汽車產量的6.2%。在電子制造業中,重慶已成為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擁有筆記本代工全國第一、手機代工全國第二的產業集群,全國每6部手機就有1部在重慶生產。2017年,重慶筆電產量超過6000萬臺,占全球40%左右;手機產量2.6億臺,名列全球第二。近年來汽車和電子產業市場容量趨于飽和,為推動智能產業快速發展,根據產業基礎條件,重慶遴選了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集成電路、智能硬件、智能制造裝備等產業予以重點推進,目前全球排名前5位的機器人企業中已有4家在重慶布局,國內領先的華中數控、沈陽遠大、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等機器人企業和機構紛紛入駐。


NO9.天津                                                              

基本信息

天津,簡稱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16個區,總面積11916.85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007.9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559.60萬人,城鎮人口1296.81萬人,城鎮化率83.15%。


天津:雙城記,地位漸低的北方第二城。


1)天津是僅次于北京的北方第二城,中央一度試圖以濱海新區帶動天津乃至整個京津冀、環渤海地區發展,但未達預期。


2)從“天津制造”到“天津創造”,天津正逐漸成為全國先進制造業研發基地。


3)天津以重工業為主,發展過于依賴投資,人口吸引力不足,連續兩年經濟增速僅3.6%、增長乏力。


4)天津繼續發揮國際航運優勢,加快“一基地三區”建設,發展成為國際航空物流中心和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


從“天津制造”到“天津創造”,天津正逐漸成為全國先進制造業研發基地。天津作為洋務運動的橋頭堡之一成為中國工業的發祥地,上世紀飛鴿自行車、海鷗手表成為“天津制造”的驕傲。本世紀在諸如空客A320總裝線、中航直升機總裝基地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工業項目助推下,2000-2016年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17.4%,高于全國12.5%的水平,2014年達到最高值7079億元,占GDP的45%。制造業是天津的核心,天津的二產比重近幾年仍高于40%?!毒┙蚣絽f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把天津定位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昔日的“天津制造”逐漸發展成為“天津創造”。


目前航空航天、冶金、石油化工、汽車、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改造的傳統制造業已經成為天津八大支柱產業。具體來看,汽車產業,一汽大眾華北基地、豐田新工廠等一批高水平項目竣工投產;電子信息產業,騰訊、華為等大數據中心、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等產業平臺相繼成立;生物醫療產業,天津擁有中核質子醫療和世界上規模最大干細胞庫之一的天津市臍帶血造血干細胞庫。除此之外包括深之藍、海之星、艾普斯、楊天科技、彼洋科技等技術領先的自主創新高科技企業,奧特威德、龍創日盛、晟華嘩等系統集成都為天津的先進制造業添磚加瓦。2018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22%,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占戰略性新興產業39%。


NO10.杭州                                                            

基本信息

杭州,簡稱“杭”,古稱臨安、錢塘,是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浙江省省會和全省經濟、文化、科教中心、長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 。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10個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16853.5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559.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980.6萬人,城鎮人口759.0萬人,城鎮化率77.4%。


杭州:電子商務中心,民營經濟的天堂。


1)杭州經濟發展勢頭良好,近期人口增量高居全國第三,僅次于深圳和廣州。


2)杭州民營經濟占GDP比重達到61%,以信息軟件、電子商務、物聯安防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發展全國領先。


3)杭州面臨產業門類偏科、土地財政依賴度過高、軌道交通建設落后等問題。


4)杭州將提高城市國際化水平,建設高能級灣區平臺,打造國際電子商務中心。

杭州民營經濟占GDP比重達到61%,以信息軟件、電子商務、物聯安防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發展全國領先。改革開放初期,杭州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1979年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35%;1990年代,由工業開始向高新科技產業、服務業轉型。2018年三產占比達到64%,全國第四。杭州是我國民營經濟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從80年代的魯冠球、宗慶后,到90年代的李書福,再到互聯網時代的馬云,數以萬計的創業型企業書寫著中國民營經濟的“杭州故事”。2018年杭州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8175億元,占GDP的61%。杭州市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打造“1+6”產業集群,打造一大萬億信息產業集群和文化創意產業、旅游休閑產業、金融服務產業、健康產業、時尚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等六大千億產業集群。


目前杭州以信息軟件、電子商務、物聯安防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發展全國領先。2018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3356億元,占GDP的24.8%,阿里巴巴、螞蟻金服、口碑網、菜鳥網絡等企業是典型代表。除此之外,杭州積極發展新零售,盒馬鮮生、網易嚴選、未來鯨選等新業態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