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作為產業聚集的載體,既是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升級的空間承載形式,又是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衡量標志,它肩負著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城市化建設等重要使命。產業園區的形式多種多樣,如高新區、開發區、科技園、文化園、農業園、特色產業園,以及近年來各地陸續涌現的科技新城、產業新城等。近幾年,伴隨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房地產市場的連續低迷,產業地產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和投資新寵,產業巨擘和地產大佬紛紛搶灘登陸產業地產版圖。


一、孵化器是初創企業的”養殖場”                                                  


孵化器原指人工孵化禽蛋的專門設施,后被引用到經濟領域,特指企業孵化器,在國內也稱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


它通過為新創辦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物理空間和基礎設施,提供一系列的服務支持,從而降低創業者的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養成功的企業和企業家。


企業孵化器一般應具備四個基本特征,即孵化場地、公共設施、孵化服務、特定的服務對象(新創辦的科技型中小企業)。


全球第一家企業孵化器—貝特維亞工業中心于1959年在美國誕生。1987年6月成立的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是我國第一家企業孵化器。2012年11月8日,我國首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博物館于2012年11月8日在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發源地武漢東湖高新區落成開館。


自我國第一家孵化器誕生至今,已逾32年,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有孵化器4069家、眾創空間5739家及加速器500多家,帶動創業就業人數超過300萬人,為推動“雙創”升級上水平提供重要的支撐。2017年,孵化器數量最多的前5個地區分別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和上海。在孵科技型中小企業達17.5萬家,在孵企業總收入6323.47億元,累計畢業企業達11.1萬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1萬家,累計幫助4萬家企業獲得風險投資1940億元,畢業后上市(掛牌)企業達到2777家。(更多信息請點擊:淺談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孵化器已成為我國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源頭,其數量規模已經躍居世界第一。


為了加快孵化器的建設發展,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在《關于科技企業孵化器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2013117號)中明確規定:

自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對符合條件的孵化器自用及無償或通過出租等方式提供給孵化企業使用的房產、土地,免征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對其向孵化企業出租場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務的收入,免征營業稅。且符合非營利組織條件的孵化器的收入,按照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和有關稅收政策規定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進駐孵化器的被孵企業可以充分享受房屋租金補貼、稅收減免、項目申報與資金獎勵、資金融通、技術中介服務、經營管理培訓等扶植發展政策及公共平臺服務。


說一千道一萬,孵化器的運營一看政策,二看服務。政策制定出來,一定時期內是相對固化的,遵照執行便好,當然也有不斷調整以適應新形勢、新環境的問題,即政策創新。而服務是動態的,需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需要通過系統性、專業化的孵化服務,讓企業從一個“蛋”破殼而出,變成“小雞”,再長成“大雞”。

其實,孵化服務就是做好“提供環境”、“科學喂養”和“引導鍛煉”三件事。


“提供環境”就是給小微企業適宜的成長環境,亦即創業氛圍、產業環境;“科學喂養”就是給予它們充足的營養,即提供政策、資金、信息和管理培訓扶持,讓企業“吃得飽、喝得足、長得壯”“引導鍛煉”則是針對企業具體狀況,指導技術研發,促進市場摸索,幫助融通資金。很多初創企業好比養雞場里的雛雞,沒見過世面,沒經過歷練,還必須給它們一些自我鍛煉、自我成長的機會,讓它們能夠自己“捕食”,能與對手“掐架”。

二、“老孵化”出新問題                                                        

有著多年孵化事業管理經驗的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管理處前任處長張峰海曾指出科技園區的孵化器在發展上面臨以下三大問題:


(一)定位問題

目前部分地區對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定位出現偏離,有的將其作為爭取優惠政策的工具,有的將其作為政績工程,導致部分地區的孵化器建設規模很大,但服務始終跟不上。


(二)系統保障問題

孵化器給創業者提供的很多服務是無償的,各項成本和費用必須由政府買單,但是部分地區的政府補貼等系統扶持政策不到位,很多孵化器面臨生存問題,只能把場地房屋出租給當地的大企業,或通過招商引資來維系生存,與孵化器幫扶科技小企業的內涵背道而馳。


(三)稅收導向問題

部分地區給化器強行攤派了招商引資指標和較高的稅收任務,但單純靠創業企業是很難完成這些指標的。

除去上面張蜂海處長總結的三大間題外,其實,孵化器還面臨一個與時俱進的問題,即要與當下的產業發展相融相諧例如如何適應中國文化產業大發展,大,以及科技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問題,說到這,我們還需要弄清楚國內孵化器的發展為什么跟科技如此密切。我們看到國外的孵化器,并不都是技術型的,而國內孵化器絕大部分是科技型的,因此現在都叫科技企業孵化器或技術創新中心。


中國首先支持孵化器的是科技部門,后來經濟部門也逐漸介入,但孵化器的工作始終是在科技部門的主導推動下發展。當下,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經濟全面發展,孵化器的建設也亟待改革完善和創新經營。


據筆者所知,不少從事文化創意企業孵化的文化產業園區具有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在申報現行的省市級或國家級孵化器的時候,在認定管理標準上遇到了很多問題。


三、“八仙過?!钡姆趸?nbsp;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開始參與孵化器建設,民營孵化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已從事業單位改制為公司化運作,并首創了產權式孵化器;成都天府新谷構建了國內首個純民營科技孵化社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更是出現了創新工場、車庫咖啡、常青藤創業園、3W咖啡等一批創新型孵化器,進一步豐富和充實了中國創新創業服務體系。


國內孵化器大體包括以下四類建設運營模式:


(一)政府主導的創業中心

國內每個省市及各級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經濟開發區內都有府(管委會)主導創建的創業服務中心,這些創業服務中心是體制內的孵化器,自始至終承擔著國家科技孵化的主要任務,是中國創業孵化的“嫡系部隊”,如早先的中國第一家企業孵化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北京中關村國際孵化園、上海楊浦科技創業中心、天津市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等。


(二)行業單位衍生孵化器

時下,以單一產業定位的專業孵化器越來越被業界看好,成為孵化事業的生力軍。與傳統的綜合孵化器相比,專業孵化器針對特定產業領域的企業提供專業孵化服務,包括提供專業技術人才、專家技術咨詢、市場推廣服務體系,等等,而且大多專業孵化器不僅有一般孵化器的所有服務設施,還有功能強大的專業技術平臺,能夠為該領域的項目孵化提供研發、測試、中試等專業化的實驗平臺。


專業企業孵化器內聚集的是一批以專業化分工和協作為基礎的同產業或相關產業的中小企業群,通過信息交流和產業聯動,將競爭壓力轉化為創新動力,逐漸形成一個創新群落,并在創新中發揮集群優勢。近些年,很多科技型公司或研發機構發揮它們在技術實驗、市場渠道和行業信息上的多種優勢,利用閑置廠房或辦公樓,轉型做起專業孵化器且做得有模有樣。讓我們看看天津幾家科技公司組建專業孵化器的例子:


天津中天通信有限公司是中國普天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利用自有廠房和辦公樓,成立了電子通信產業專業孵化器,發揮行業資源整合優勢,吸納電子信息企業進駐發展。


天津生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動物藥品、保健品、飼料添加劑、飼料預混料的研究、開發,是集生產、銷售和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集團。生機集團自有2個無菌實驗室、3個理化實驗室、精密儀器室和中藥制劑實驗室等22個專業實驗室,以及相關技術檢測平臺和信息技術平臺,基于雄厚的科研技術平臺,公司組建了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目前在孵相關行業企業30多家。


2011年坐落在天津西青區中北鎮汽車產業園區的圣納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了圣納汽車科技企業孵化器,重點扶植汽車技術相關領域的科技型企業。孵化器不僅為企業提供經營場所,對符合產業定位的企業還有進駐費用的減免,并擁有技術平臺,提供汽車技術檢測實驗,對特別看好的項目,還可以實施項目融資和企業注資。天津全用科技公司以前是一個研發汽車檢測設備的專業技術團隊,在沒有入駐圣納汽車科技企業孵化器以前,他們只能做一些專利研究工作,進駐這個孵化器并享受保姆式服務后,不僅注冊了公司,同時還將自主研發的新產品皮帶張力檢測儀投入市場推廣。


互聯網業大佬騰訊公司(下文簡稱“騰訊”)的孵化器近年來做得如火如荼,其在北京、武漢、廈門、杭州、上海等城市的創業基地已經落地并運營,且依托“020”模式,線上線下一并進行:線上騰訊為互聯網產業創業者提供社交關系鏈、流量,以及云平臺等一系列服務;線下,騰訊在全國部署騰訊創業基地,為各地開發者提供免費辦公場地稅收減免(協調當地政府)、流量曝光等六大政策支持。

(三)辦公物業變身孵化器

中央和各個地方都在大力推動孵化器的建設發展,很多地區的辦公寫字樓搖身一變,成為孵化器,這也堪稱樓宇經濟的一次華麗轉型。這些轉型孵化器的載體設施,有的是新建不久的現代商務寫字樓,有的是老廠區“騰籠換鳥”留下的辦公樓,有的是企業富余出來用作出租經營的辦公物業。

其實,寫字樓變身孵化器,這對政府、創業企業和辦公樓宇的持有者都是一件好事,但關鍵是這些解化器真正能做多少孵化的事。也有人對此戲稱:寫字樓換了個“馬甲”而已,潛臺詞是這類孵化器成不了大事。


理由很簡單,這些解化器并非孵化事業的“正規軍”,“戰斗力是令人懷疑的。但這當中也有“不甘寂寞者”執著地走在探索的路上。


天津有個青年創業園,其投資運營商不是孵化行業出身,他們將盤下來的1300平方米老廠房改為孵化器,吸引青年創業者進駐,房租只是維持園區基本的經營,尋覓、參投其中的好項目和尋找好產品納入自建的產品營銷體系,才是他們的目的所在。


(四)產業地產附屬孵化器

客觀地講,我國的孵化器建設仍處在探索完善中,多數孵化器尚未實現真正意義的盈利。


隨著產業地產和樓字經濟的漸行漸熱,很多民企投資的產業園內也相繼建起了孵化器。可平心而論,以物業出售為主的產業地產商們,項目建設規模大、經營難度大,普遍面臨著資金回籠的壓力,如果項目長時間不盈利,就有斷鏈關門的風險,而搞孵化器,相當長時間見不到“亮”,地產投資商Hod住(控制得住)嗎?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產業地產商建產業園可以,但搞孵化器,難免有作秀之嫌,有人調侃這是“土豪做孵化”。但同辦公物業變身孵化器一樣,這當中不排除一些產業地產商確實想認認真真地做創業孵化,以求探索建立一種新的經營模式,延展自己的產業鏈條。


據悉,產業地產的實力派華夏幸福基業組建孵化事業群,旗下的香港子公司在美國加州硅谷設立子公司,專注高新技術孵化,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開拓分支產業,借助美國比較好的科技人才力量建立自已的產業及高科技孵化器,然后移植到國內項目,服務于國內約20個產業園區。


現實表明,產業地產附屬孵化器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景象,但運營商中那些少數對孵化事業有著獨到見解和另辟蹊徑的探索者好似孵化事業隊伍中的獨立大隊,表面看似隨性,實則蘊含理性,讓我們對這些產體系內的、政府背景的孵化器具有政策優勢和資源優勢,但往往創業“獨行俠”拭目以待。


體系內的、政府背景的孵化器具有政策優勢和資源優勢,且往往創新力不足,體制外的孵化器恰恰相反,勇于創新、敢于嘗試是它們最大的優點,二者需要相互融合、彼此借鑒。產業地產附屬孵化器和辦公物業變身的孵化器作為后進入者,若想顯山露水、出人頭地,必須緊緊把握產業資源整合和亮點企業孵化這兩件事情,一只手串起一條線,另一手點撥若干個點。


串起一條線,是將智力引進、技術咨詢、金融服務、市場推廣等中介服務機構通通串起,充分發揮中介機構的專業服務功能,彌補自身經驗和能力的不足,為孵化器內的企業提供完善深化的專業性服務;點撥若干個點,這些點是有潛質、能出彩的企業亮點,給予這些“潛力股”企業重點扶植,甚至直接融入資金,綁定成長,千萬不要忘了被孵企業的成功就是孵化器的成功,其中還蘊藏著無限商機。


“建雞場”與“養雞孵蛋”是孵化器的神圣使命。沒有孵化器的產業園,是不完整的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