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08年金融危機后,紐約市以華爾街為代表的資本驅動型經濟遭受重創。以此為拐點,紐約的城市發展出現了一個較為明顯的戰略轉向,即實現城市發展動力從單一的資本驅動向依靠金融資本和科技創新的雙輪驅動轉型,大力發展科技創新創業成為近期紐約城市轉型發展的核心戰略。


在此進程中,作為紐約科技創新創業重要載體的眾創空間得到了蓬勃發展,為紐約培育了一大批中小型科技創新初創企業,成為紐約全球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助推器。所以,紐約被譽為眾創空間發展的明星城市和全球典范,比如,wework就誕生于紐約,也是全球五大科技獨角獸中唯一不誕生于硅谷的獨角獸。



城市的眾創空間不僅發展迅猛,且呈現出多樣性、低門檻和全球化的鮮明特點。在眾創空間發展路徑上,紐約也頗具特色,其公私合營的建設策略,強調空間上的均衡布局,促進眾創空間與城市空間的融合共享等做法,對國內城市尤其是主要大城市推動“雙創”以及眾創空間的發展具有重要借鑒價值和啟迪作用,非常值得國內城市學習和借鑒。


neuehouse, 希拉里都青睞的聯合辦公空間↑



02


從資本驅動到創新驅動

紐約眾創空間的發展需求




十年前的國際金融危機重創了紐約以金融資本為核心驅動力的全球城市發展模式,紐約政府深刻地認識到城市的發展不能過多地依賴華爾街這一個引擎,過度倚重金融業的發展模式存在巨大風險,城市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必須更加注重經濟基礎的多元化。因此,紐約開始重新謀劃城市發展的戰略轉型。


伴隨著危機前后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為代表的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初露端倪,以時任市長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為核心的紐約市政府當局提出,將科技創新塑造為紐約新一輪的新引擎和新動力,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成為紐約城市轉型的新方向。2009年,紐約市政府發布《多元化城市:紐約經濟多樣化項目》的研究報告,并在2015年發布的新十年發展規劃《一個新的紐約市:2014-2025》中,正式明確了“全球創新之都”(Global Capital ofInnovation)的城市發展定位。

impact hub, 聯合辦公空間真正的鼻祖↑


為推動紐約科技創新發展,將紐約打造成為全球新興的高科技城市,紐約市政府出臺了一攬子的科技創新促進計劃:


一是應用科學計劃,旨在吸引全球頂尖的理工科院校來紐約創辦大學和科技園,彌補紐約“應用科學”上的短板,為紐約培養高科技人才。

二是融資激勵計劃,通過設立各種類型的種子基金以及貸款基金,為紐約創新創業企業提供資金扶持。

三是設施更新計劃,改善紐約城市軟硬件基礎設施,提高城市便利性和包容性,增強紐約城市科技創新創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四是眾創空間計劃,其主要目的在于激發紐約全市的創新創業活力,鼓勵和吸引社會化的創新創業活動,為紐約培育新興高科技公司。


紐約的上述政策和舉措很快取得了顯著成效,在短短不到十年內,紐約從一個科技創新領域的二線城市,一躍成為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中心。2thinknow評選的全球創新中心100強顯示,目前的紐約已是僅次于硅谷的全球第二大創新中心。


根據紐約市政府的數據,高科技生態系統每年為紐約提供近30萬個工作崗位和300億美元的工資收入。紐約全球科創中心的快速崛起,離不開紐約倡導的以促進社會化創新創業為引領的城市創新發展戰略,同紐約市政府推行的一系列與之相應的政策舉措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眾創空間計劃作為紐約科技創新促進計劃中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對推動紐約大眾創新創業浪潮的興起以及紐約社會化創新創業環境的培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Rise, 紐約聯合辦公空間品牌↑



03


多樣性、低門檻與全球化

快速成長中的紐約眾創空間



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近十年時間內,紐約的眾創空間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多、從多到強的發展和成長過程??傮w來看,紐約市的眾創空間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a, 數量增長迅猛


紐約市的眾創空間發展起步于金融危機前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經歷了一波爆發式的快速增長。據紐約市經濟發展局(NYCEDC)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之前紐約市尚未有一家真正意義上的面向社會大眾的眾創服務機構。但截至2016年底,全市范圍內的眾創空間數量已多達數百家。


其中,由紐約市政府扶持和推動創建的創業孵化中心就有30多家,而且還擁有200多個低租金的共享辦公地點供創業者使用。除此之外,Rocket Space、TechStars、Y Combinator、TechShop、Fab Lab等全球知名創業孵化公司和種子基金均在紐約設立了眾創空間分支機構。

表1  紐約市政府扶持和推動的主要眾創空間及其功能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紐約市經濟發展局官網資料整理,

 http://www.nycedc.com/service/incubators-workspaces。



b, 功能類型多樣


在機構類型和功能上,紐約的眾創空間具有明顯的多樣性。從發展類型上看,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在政府資助和倡導下創建和成立的,另一類則完全由私人企業或機構主導成立和營運。紐約早期的眾創機構大多都是由政府倡導和推動建立的,而后吸引和集聚了越來越多私人部門的市場化眾創空間。


從功能內涵來看,紐約的眾創空間主要有3種不同表現形態:


(1)傳統形式的“孵化器”和“加速器”(Accelerators & Incubators),其功能主要是為紐約的初創公司提供創業孵化和創業加速服務。近年來,紐約的孵化設施迅猛增多,具體內容涵蓋互聯網、時尚、媒體、出版、生物醫藥、食品等多個行業領域。


(2)“聯合辦公空間”(Co-working Space),這是一種為降低紐約高昂的辦公室租賃成本而進行共享辦公空間的辦公模式。來自不同背景的創客僅需支付少量租金,就能一起共享辦公設施、環境和服務,并彼此分享信息、知識、技能、想法和拓寬社交圈子。


這一新型“眾創”模式突破了傳統的思維定式,將創業從相互分割的個體行為演化成跨界多元的“共享協作”,把傳統的辦公活動轉變為一種時尚的“微社交”(micro social)文化。而且,比起傳統的孵化器,其門檻和成本較低,服務也更精細和全方位,因此受到越來越多創客,尤其初創小團隊、獨立工作者、創意團隊等“草根”創業群體的歡迎。


the farm, 具有鄉村味兒的聯合辦公空間↑


(3)“實驗空間”(Lab Space),紐約市政府鼓勵和支持高校與科研機構向社會開放實驗設施,還以公私合營方式成立“城市未來實驗室”、“哈林生物科技空間”、“亞歷山大生命科技中心”等3個公共實驗平臺,為難以承擔昂貴實驗成本和缺少實驗場所的中小科技公司提供便利。



c, 準入門檻較低


紐約市眾創空間的另一突出特色在于,其準入的門檻相對較低,以確保每一個懷揣創新創業夢想的紐約客都有機會成為一名真正的創客(Maker)。紐約非常注重眾創服務的“公平性”。在紐約市政府看來,“高手在民間”,而眾創空間是一種城市公共服務設施,以服務大眾創新創業為首要目的,為了能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業活力,眾創空間的準入門檻就不宜設得太高,由此才能惠及更多平凡但不乏金點子、好創意的創客。


紐約市政府規定,凡是有想法、有理想的創業者,都將享有資格申請獲得政府的“眾創空間”計劃資助,就能夠低價甚至完全免費使用政府資助創辦的創業服務設施。紐約政府對眾創空間的準確定位和“接地氣”的做法受到了創客們的廣泛認同,并在紐約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創新創業熱潮。紐約市經濟發展局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09年以來,紐約市新增的初創科技公司數量遠遠超過1000家,其中有600家以上都是在這些眾創空間中成立并獲得成長。

the yard, 聯合辦公空間品牌↑



d, 面向全球擴張


值得指出的是,在經歷了一輪沖動式增長之后,紐約的眾創空間市場容量逐漸呈現出飽和之態,發展勢頭開始趨于理性與溫和。但紐約的眾創空間企業并未就此停下增長的腳步,而是適時抓住世界范圍內如火如荼的科技創新創業浪潮,及時將發展的目標轉向全美乃至全球,一些在紐約土生土長的眾創空間服務商就此開啟了國際化、全球化擴張之路。


其中,以WeWork公司的成長最具代表性。WeWork是2010年在紐約成立的一家辦公室租賃公司,短短幾年時間,就已發展成為廣受全球創業創新者歡迎的眾創空間品牌,被譽為聯合辦公空間模式的鼻祖。2010年2月,成立僅一個月的WeWork便實現盈利,目前的估值已超過了200億美元,成長速度十分驚人。




04


政府“有形之手”調動市場“無形之手”

另辟蹊徑的眾創空間發展之道




美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主要強調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主導作用和調節功能。但在發展眾創空間及推動社會化創新創業方面,紐約市遵循了一條與其不盡一致的發展路徑。毋庸置疑,紐約市政府在紐約向科技創新型城市轉型的新一輪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政府的“有形之手”通過一連串政策工具和舉措,暫時性的超越了市場的原生之力,成功地引導市場和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到城市眾創空間發展和科創中心建設中來。


work point, 聯合辦公空間品牌↑


由此形成了一條頗具特色的“政府先搭臺、企業來唱戲”、以政府“有形之手”調動市場“洪荒之力”的眾創空間發展路徑。總結起來,紐約市政府的眾創空間發展策略和舉措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a,

政府通過公私合營方式聯合共建眾創空間

吸引大批社會力量跟進


作為全球資本之都,紐約面臨著比大多數城市更高的創新創業成本,這是制約紐約眾創空間發展和科創中心建設的首要障礙。為改善紐約的創新創業環境,激發社會創新創業活力,紐約采取了由政府引導市場的“迂回式”發展策略,即由政府同相關高校、科研機構、民間組織及企業等合作共建眾創空間,政府出資或通過種子基金的形式給予資金支持,委托這些專業機構成立和建設眾創空間,但政府并不參與具體運作和管理。


政府搭建的這些眾創空間平臺因準入門檻不高、成本較低且服務優越,吸引了大量創客進駐,并培育了大批初創企業,使紐約形成了充滿活力的創新創業氛圍。在政府行為的引導和示范下,紐約乃至全美的私人資本和社會力量開始大量進入紐約創新創業市場,市場化的眾創空間機構在紐約如雨后春筍般競相涌現。至少從目前來看,紐約采取的這種“政府先引導、企業后跟進”的策略和模式,收到了非常良好的成效,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the commons, 聯合辦公空間品牌↑



b,

將眾創空間納入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引導眾創空間均衡布局


眾創空間具有高度的空間靈活性、組織流動性以及功能混合性,這些特征使其成為一種類似于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存在。紐約市政府將眾創空間視為未來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公共服務之一,將其納入到城市公共服務配置體系中,并參照公共服務形成網絡化、層級化的布局體系,以推動紐約眾創空間的均衡布局和包容性發展,從而促進紐約創新集群的擴大化。


紐約市政府非常注重眾創空間設施在空間布局上的“均衡性”。在發展的初期,紐約的眾創空間高度集聚在曼哈頓中心城。為促進城市眾創服務設施的均衡性和包容性發展,紐約政府通過規劃、財稅等政策調控工具,引導眾創設施向曼哈頓中心城以外的幾個行政區擴散,使其空間布局趨于均衡。目前,在整個紐約市域范圍內,已初步形成了全覆蓋、廣輻射的眾創空間網絡。


c,

促進眾創空間與城市功能空間融合共享

推動紐約城市有機更新


作為城市中的彈性空間和智慧單元,眾創空間具有與城市主要功能節點空間融合共享的內在特性及現實需求,以彈性靈活的方式與城市其他功能空間深度嵌入和整合,由此激發城市多種功能的聯動效應。雖然眾創空間是一種新的城市空間類型,但紐約在發展眾創空間過程中,特別重視眾創空間與城市現有的一些功能空間和功能設施的空間共享、功能融合。


在規劃和布局眾創空間選址時,優先考慮將眾創空間嵌入和整合到街區、社區、廠區、辦公區、商業區等城市功能空間之中,通過眾創空間與不同城市空間節點之間的混合布局和綜合建設,推動城市空間的再利用及城市的有機更新。


例如,紐約市經濟發展局與紐約大學POLY理工學院在布魯克林的歷史文化藝術街區DUMBO區聯合建立了“DUMBO孵化器”項目(DUMBO Incubator),自2011年啟動以來,該孵化器吸引了高科技公司、移動通信,APP發展、數字化媒體、廣告等不同行業進駐。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目前的DUMBO區已成為紐約新興科技、文化創意、廣告業的新基地,帶動了DUMBO區的新一輪繁榮與復興。另外,紐約硅巷的崛起也同樣受益于這一策略。

布魯克林橋下藝術新區↑


05


對我國城市眾創空間發展的啟示



紐約被譽為眾創空間發展的明星城市和全球典范。眾創空間既是紐約科技創新促進計劃中的重要一環,也是紐約快速崛起成為全球科創中心城市的重要載體。紐約眾創空間發展所采取的策略、舉措和路徑,可以為國內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主要大城市的眾創空間發展帶來如下幾點啟示。


a, 信心。雖然大都市普遍會受到高昂的創新創業成本問題的制約影響,但紐約的實踐已充分證明,繁華的國際大都市同樣可以培育出適合大眾創新創業的氛圍和土壤。因此,大都市面臨的高成本問題并非沒有化解之道,關鍵要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


b, 政府。紐約的經驗也表明,政府的引導對于城市眾創空間網絡的發展和創新創業環境的培育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雖然私人部門往往能夠“春江水暖鴨先知”,但政府“有形之手”的先行引導對于調動市場的“洪荒之力”卻也至關重要。


紐約模式的另一有益啟示在于,眾創空間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其實是一種以創新創業為導向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因此,城市政府在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過程中,應突出眾創空間發展的公平性和包容性,通過構建面向人人的“眾創空間”平臺,使其真正成為開放的、聯通的、眾創的“你我他”工程。


c, 融合。紐約把眾創空間納入城市功能空間體系,通過促進眾創空間與城市空間的融合共享來推動城市有機更新的做法,同樣非常值得國內城市借鑒。對國內城市而言,在土地資源緊缺和緊約束的背景下,推進城市存量空間的眾創改造無疑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bond gowanus, 聯合辦公空間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