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招商人,時常會遇到這樣的難題:

項目怎么找?去哪里找?

我花那么長時間找到的項目,為什么到頭來卻是假的?

企業剛入駐園區沒多久,怎么就撤走離開了?

政府招引企業的邏輯,到底是什么樣的?

我經常說,政府招引企業既是體力活,也是腦力活。

但是,具體是什么樣的體力活?腦力到底該往哪里用?

政府招引企業的邏輯,得先知道。

所以今天我來分享一下,政府在招引企業的過程中,你可能不知道的9件事兒。


1


企業花錢,需要理由

政府園區想招引企業,就要知道企業為什么肯花錢投資。

對于企業而言,項目投資,不是空穴來風。因為企業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

每個階段,企業都會有戰略規劃。

可能是投資建廠、注冊新公司、選址搬遷……

這些都是企業愿意拿出錢來投資的原因。

理解這個目的,招引企業就不會盲目,甚至能先人一步。

有些招商人,成天跑到企業那里,說我們園區有多么多么好,想讓企業過來入駐投資。

有時候,不是企業不愿意合作,而是沒有合適的理由與規劃。

讓企業活生生的變出一個投資計劃書來,這也不現實。

想要搶抓先機,也不是這么廣撒網的。

舉個例子。

之前因為一場大爆炸的緣故,農夫山泉急需重新選址搬遷。

可是,還沒等他們做出反應,就已經有人找上了門,說是有幾個適合的園區等待著農夫山泉入駐。

這就讓農夫山泉很是好奇,自己都還沒對外發出任何消息,怎么就被對方知道了。

該不會是有間諜吧。

農夫山泉帶著好奇心,在追問之后才知道,他們是看到了爆炸的新聞,結合農夫山泉之前投資的報道,便知道作為需要干凈水源的企業,在這場爆炸后,必然是需要重新搬遷選址的。

所以,政府園區招引企業,要知道為什么企業愿意花錢投資,什么時候需要投資,這樣才能在合適的時候,一擊必中。


2


好項目,是搶過來的


項目是稀缺的,特別是好項目。

對于好項目而言,同樣的區位條件、產業布局,多個園區互相競爭,被動的就是園區。

憑什么好項目會落到你那里?你能給到什么?

某縣長為了爭取生態板塊的一個項目,早就部署好了企業負責人來當地調研的安排。還為此專門出了一個材料匯編,別人都說他太小題大做了。

這個項目是他從其他縣市帶過來的,不對,是搶過來。

因為,本來項目已經打算在省內其他地方落地了,但是這位縣長不到最后關頭不認輸,硬是坐高鐵趕過去和企業方見了一面,并很真誠地希望企業可以前往當地考察一下。

企業方很慎重,沒一下子答應,直到這位縣長拿出那份材料匯編,企業方才欣然前往考察。

來到當地之后,企業發現這個地方是具備選址條件的,原材料、交通條件等都滿足。

你情我愿之下,雙方就開始談合作了。

后來,直到項目一期工程投資10億元、占地450畝的消息傳出,很多地方才開始后悔。

所以,政府招引企業,要下功夫去準備,這樣才能在關鍵的時候,一錘定音。

因為好的項目不會自己來,而是搶過來的。

干才有結果,站著不動的只會是觀眾。


3


企業是來賺錢,不是來做慈善的


政府園區招商引資,最喜歡的是這種企業:

科技水平高,產業關聯度大,產出效益高,最好是世界500強。

因為這不僅能給政績錦上添花,也能實實在在造福民生。

但是,一些招商人為了引進企業,什么都敢答應。

等到企業實地考察后,才發現事與愿違。

我們內部協商了那么久,都帶著人過來了,現在你跟我說,之前承諾的配套還沒建好?人工沒到位?那個補貼不給了?被領導駁回了?可你知道我們公司來這里投資建廠下了多大決心嗎?

這樣的事情,偶有發生。

招引企業之后,原本承諾的配套、人工、補貼等都難以兌現。

最終招商變成了‘招傷’,企業留不住,口碑也差了。

一方面,既要企業多納稅,自己又不用太費心費力,最好引進來,就一飛沖天。

這不就是,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嗎?

這就搞事情了,資本歸根結底,都是逐利的,而不是來做慈善家的。

所以,政府招引企業,要在明確這個目的的基礎上,給到企業最好的生存環境。

企業發財,經濟發展,這樣不好嗎?


4


不能只聽企業怎么說,要看企業怎么干


對于招商人而言,最痛苦的是找項目,最激動則是找到好項目。

但是所謂的好項目,也看你怎么劃分。

尤其是一些領導,只盯著投資額大不大。

這絕不是先決條件。

城市建設是把城市經濟給提升上來,而不是出賣城市。一個集聚了什么樣企業的城市,很大程度上,就會變成什么樣的城市面貌。

一些招商人只顧著為找到投資額大的項目而興高采烈,往往會急功近利。

之前有一個案例,項目由產業園變身“燒烤攤”,就是如此。

該項目原本計劃投資5個億,規劃有創作中心、科技館、VR體驗館、展廳等等,一眼看去,頗有萬丈高樓平地起的氣勢。

于是,項目就在當地立項、建設了。

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一年過去后,那些規劃好的項目,轉眼就變成了燒烤攤、婚介所、酒吧等。

最后了解才知道,項目實際投資不足3000萬。

其實,政府園區招引項目之后,爛尾、變形的項目不在少數。

所以在招引企業時,不能只聽企業怎么說,要看企業怎么干。

同時,一定要通過網絡、銀行、工商等多種渠道,了解、核實企業的真實情況,弄清楚企業真正的資質、水平和實力。

背景審查,要滴水不漏。

尤其越是接近最后關頭,越要嚴格謹慎。


5


白紙黑字,才算作數

之前明明說好的,怎么就反悔了?

招商人時常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和企業談合作,簽約之前跟項目負責人聊得非常融洽,甚至都快穿一條褲子了。

關于投資額什么的,這位負責人大手一揮,小事情了,至少10個億。

于是,你就回去和自己領導匯報,甚至是做好了簽約準備。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你去找項目負責人,發現他已經升遷了。

現在負責項目的,是另一位新領導了。

你沒想到的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就燒到了這個項目投資額上。

這位新領導,有了新的投資規劃,基本上否定了之前的安排。

你去跟新領導談:

我們之前說好了,他也給我承諾了,說至少投資10以上。

這位新領導可能就會說:

啊,簽合同了嗎?我怎么沒看到,主要是您也清楚,近期我們公司資金鏈周轉存在一些問題,目前只能拿出8000萬了。

非常不好意思啊,互相體諒一下吧。

所以說,不要相信任何口頭承諾,只有白紙黑字寫進合同,才算作數。

沒有簽合同的東西終歸是做不得數的,哪怕那個餅畫得再大。

有時候,甚至是對方的錢到了自己的賬戶才算作數。


6


一次談不成,就談兩次


跟進了一兩年的項目,最后沒了。

談判簽約之前,大部分條件都談好了,可企業還是猶豫不決。

后來打電話過去,項目負責人只是支支吾吾地說再等一段時間。

等到再后來的時候,發現企業已經落地到別的縣市去了。

都進展到這個地步了,為什么談不成?

其實,談判,就是博弈。

想合作了,才談判,不然坐著喝茶嗎?

走到談判桌上,目的就是一致的。除非對方是逗你玩的,否則只不過是各讓多少步的問題了。

不是你讓步,就是我給出路。雙方都是抱著合作的心態,然后拋出自己的籌碼。

這話說的可能過于絕對了,但道理就是這么個道理。

假如你正在和華為談合作,對方意向挺高的,都深入談到載體規劃、政府扶持力度,打算要合作的程度了。

第一次談,拿出免3年租金,不行?

如果你真的想招引這個企業,那就跟緊它!

再談第二次,拿出稅收優惠,還不行?

第三次談,財政扶持,總可以了吧?

說的不好聽一點,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招引企業的過程中,往往是價高者得,這不是沒有道理。

當然了,關鍵也看誠意和吸引力。

抱著項目可以成了,也可以黃了,但不能沒了的原則來搞招商,肯定是有出路的。

因此,沒有談不成的項目,如果有,那就多談幾次。


7


企業決策流程很長


企業決策流程很長?

說實話,有時候沒個一兩年是下不來的。

尤其是投資選址,是企業的大事。

就像某些公司老板說的:找不到合適的,其他寧愿都不要。

假設你的公司計劃投資辦廠,那可不是一拍腦袋就能決定的事情,畢竟投入的錢可能高達上百萬、上億。

就算再快,再著急,看在幾百萬上億的份上,誰都不能掉以輕心,三言兩語就做出決策。

我舉個例子。

之前長城汽車在全國選址布局WEY系列的項目,要調研,要考察。

溝通意向、匹配載體、約定見面、考察走訪……

每一步,都意味著無數的心力和成本在燃燒。

我們足足用了兩年時間,才正式敲定長城汽車與政府園區簽約合作。

所以,成功招引企業靠的不是一天兩天的打雞血,而是長達數年的精心謀劃,再做出決策。

越是大項目,越是好項目,決策流程有時候越長,越復雜。

因此,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健康才能緊追不舍,在關鍵時刻拿下項目。

其次,必須要長時間的影響企業,跟蹤動態,一直溝通,一直溝通,一直溝通。

除了靠專業度之外,更要靠銷售和服務,去跟,去說,去影響。

政府招引企業,尤其是大企業,這本身就是體力活,是智力戰,是持久戰。

有時候,比的不是誰最先出手,而是誰最耐心。


8


找到老板,直接談


有時候你會發現,跟底下人聊了十次八次、嘴皮子都磨破了,卻不如領導的一句話管用。

比如你從企業基層挖掘到了投資意向,在跟進的過程中,你會發現進展非常緩慢。

因為基層那塊沒有人能夠拍板做決定,所以要一層層往上匯報,溝通,傳達。來來回回耗費的是數不清的時間和人力成本,甚至會產生溝通誤會。

有時你和對方談好的事項,突然就被推翻了。

先別急著惱火,這可能是背后的大老板作出了最新指示。

因此,政府招引企業,盡量找到說話有分量的人來談,可以的話,找到那個能最終拍板決策的人。

決策層,就是目標層,也是決定是否合作的關鍵錨點。

畢竟,老板說要選哪兒,就選哪兒。

從上而下的滲透拓展,往往是處理事情最高效、簡單的方式。


9


招商引資的明天會怎樣?

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招商引資這場大戰,更是如此。

現在很多先進地區,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拆除“數據煙囪”、打破“信息孤島”、突破“中間梗阻”,抓招商、抓培訓、抓大數據、抓產業鏈。

這些既是練兵,也是備好糧草。

所以政府在招引企業的時候,不能只埋頭“拉車”,還要低頭“修路”。

最后希望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這篇文章能讓你更加了解招引企業的邏輯,給你帶來新的思路。

招商引資的明天會怎樣?

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