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城市更新視角下文化創意產業與工業遺存改造
2020-11-19
2020年7月,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揭牌成立,新一輪城市更新拉開序幕。
表1 城市更新與存量盤活相關政策
文化創意產業是上海市八大重點產業之一,經認定的市級文創園區有138家,總建筑面積近700萬平方米,超過60%的園區分布在中心城區,其中如8號橋、M50藝術區等相當一部分都是由工業遺存更新改造而來。2017年上海推出“文創50條”,文件明確支持利用工業廠房、倉儲用房等存量房產土地或采取劃撥方式發展文化創意及相關服務,文創產業發展與工業遺存改造有機結合迎來政策紅利。
城市更新背景下文創產業發展與工業遺存改造兩者關系愈發緊密。
工業遺存成為文創產業融合創新的有機載體。
首先,產業規模持續增加導致空間資源需求增大。當前文創產業正在成為上海構建新型產業體系的新增長點和提升競爭力的重要增長極。2018年上海文創產業實現增加值4227.72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約12.9%,與上一年相比增幅為8.9%,同比增速高出全市水平3個百分點。
其次,文創產業具備強融合性特征。一方面是與要素資源的融合,如“文創+科技”,VR/AR、全息影像賦能沉浸式互動文博展演;AI、大數據重塑內容生產方式等等,新技術要素正在推動文創產業供給結構變革。另一方面是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如“文創+旅游”、“文創+商業”等,打造形成了一批如田子坊、上海玻璃博物館等文創園區(工業)旅游示范點??缃缛诤系陌l展趨勢把文創產業對要素、產業互動等要求推向新高度,而處在城市中心的工業歷史建筑恰好能依托其區位、人才技術集聚優勢有效滿足文創產業融合發展的需要。
另外,文創產業形態逐漸由區隔化的文創園區向開放式的創意街區、創意社區拓展延伸,形成“三區融合”的模式,與城市生活更加貼近,如倫敦的國王十字街區、巴黎的左岸藝術區等,借助文創產業自身內涵的溢出輻射效應,為日常生活注入詩意和美學,營造“創意式生活”的文化氛圍。而嵌入在街區、社區里的工業遺存本身具備強烈的時代烙印和價值挖掘空間,自然是文創產業棲息、與周邊街區社區對話的最主要載體。
文創產業是工業遺存活化利用的重要途徑。
隨著時代變遷,盡管工業遺存在當下無法延續過去所承擔的倉儲運輸、生產制造等功能,但仍具備良好的空間價值、技術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對工業遺存的改造再利用,一方面可使其得到保護與修繕,提升區域面貌,同時通過對建筑歷史內涵的挖掘,使當地歷史風貌和文脈記憶得到傳承與延續,豐富人文情懷。另一方面通過“舊瓶裝新酒”,借助文創產業培育引進更多活動、產業要素、新業態,推動工業遺存功能轉型,從而打造形成集文創、旅游、商業服務等于一體的活力創新街區。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如何更好將文創產業與工業遺存改造結合?根據層次與內涵差異,禮森智庫認為主要有兩種方式推動兩者有機結合。
方式一:改舊辟新
在這種方式下,一般在改造中僅保留建筑的外部形態,而將內部空間進行重新規劃設計、裝修改造,以承載新的文創產業。改造僅停留在物質遺產層面,實質是發揮工業遺存的空間價值和建筑使用價值,同時與城市肌理、空間尺度有機結合。站在這種角度來說,改造完成后的工業遺存已經脫離了原本的功能屬性,而重新成為一個獨立于舊建筑之外的“新功能載體”。
他山之石:法國奧賽博物館
法國奧賽物館前身是奧賽火車站,于1900年投入使用,1939年之前是連接巴黎和法國西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而之后由于設施老舊、站臺長度不再適應新的列車,車站被逐漸廢棄。1973年,廢棄已久的奧賽火車站被列入歷史古跡增補名錄,1978年正式啟動改造工程,得到時任總統蓬皮杜的支持。改建后的奧賽博物館于1986年正式竣工。至今,奧賽博物館收藏了法國十九世紀下半葉包括繪畫、雕塑等在內的大量藝術作品,以及全世界數量最多的印象派畫作,與盧浮宮、蓬皮杜藝術中心并列為巴黎三大國立博物館。
圖一 奧賽博物館前身車站
奧賽改建項目最大的特點是充分尊重建筑原有特色,對其外部并未進行較大改造,更多的是對室內功能的重構設計與裝飾,以適應展覽需求?;仡檴W賽博物館從車站完成向展館的轉型過程,并最終實現文創產業的蓬勃發展,背后主要存在三大助推因素:
1、20世紀下半葉,國際社會開始對歷史建筑的保護與再利用方式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世界遺產公約》,隨后在1977年的《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中進一步明確了歷史風貌建筑的價值;
2、奧賽火車站的建筑本身獨具藝術感設計,象征著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的建筑風格,具備較強的美學價值和歷史價值;
3、法國政府作為當時全國最大的藝術收藏單位,存在近代藝術品的收藏需要,而奧賽博物館恰好能成為代表古代藝術的盧浮宮與代表現代藝術的蓬皮杜中心兩者的中間過渡,為藝術品收藏提供空間。
方式二:守舊拓新
與上一方式不同的是,該方式是站在對工業遺存內涵底蘊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對建筑背后的非物質遺產進行挖掘研究和傳承拓展,使其作為工業技術及其發展的見證。通過保留并修繕原有的產業與建筑功能并進一步延伸,與科教、工業旅游等相結合,從而形成新舊融合、傳承創新的文創產業,在原有基礎上更好發揮其技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藝術價值,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
他山之石:日本富岡制絲廠
日本富岡制絲廠于1872年建成,位于群馬縣,是當時日本首家由政府牽頭引進法國技術,實現大規模蠶繭生產和自動化生絲生產的國營工廠。制絲廠還把技術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是日本機械制絲技術的發源地。上世紀80年代,受到全球生絲價格戰影響,富岡制絲廠停止生產。2014年,富岡制絲廠和絲綢產業遺產群落被聯合國正式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2015年,日本文化廳開始牽頭實施《世界遺產活用項目》,由群馬縣政府和當地民間組織組成實施主體推動以富岡制絲廠為主體的絲綢產業振興。而其與文創產業實現有機結合的主要做法包括:
1、整合周邊遺存,組成日本絹絲產業遺跡群,完成產業整體性保護,打造絲綢文旅產業。富岡制絲廠聯合周邊的田島彌平舊宅等相關遺址形成產業組團,不同遺址對應生絲生產的不同階段,設計融入手搖繅絲機等體驗活動,并借助VR影像等數字技術吸引游客參觀。
2、絲綢文創產品開發。在制絲廠紀念品店銷售描繪繅絲環節的手帕、繪本、明信片,以及含有絲綢精華的手工藝品等。
3、打造絲綢產業活動。2017年開始,富岡制絲廠每年舉辦絲綢博覽會并組織相關研討會、展覽活動、養蠶農家群相關旅游活動,協同周邊地域舉辦相關文創展位。
4、科教研究。面向當地學校開展絲綢文化傳承活動,讓學生參與養蠶制絲過程,體驗絲綢文化。此外,開展群馬縣絲綢產業調查研究并將相關資料電子化。
圖二 富岡制絲廠
奧賽博物館、富岡制絲廠等作為在城市更新背景下較為成功的轉型案例,為上海市推動文創產業與工業遺存改造有機結合提供了兩種不同的路徑與借鑒。從目前發展現狀來看,上海大部分文創園區對工業遺存的改造基本停留在“改舊辟新”第一種方式。如由淞滬鐵路江灣站舊址改造而來的明珠創意產業園,匯集了罐頭場、儀電鑫森等大量網絡視聽類企業;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改造而來的“上生·新所”,匯集了裸心社、稻城書店等品牌,成為集文創辦公、休閑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開放式文化藝術生活圈。
在第一種方式下,歷史建筑自身與新導入的文創產業其實已并無多大聯系,而單純只是外在形式的改造更新,從而成為適應新業態需求的產業載體。相對而言,類似于富岡制絲廠通過建筑活化利用、實現產業振興和非物質遺產傳承的方式更需要放水養魚的長遠目光,結合對當地產業、文化的理解方能實現全方位、多領域的深度融合。
因此,禮森智庫認為,借助新一輪轉型升級,上海文創產業要實現與工業遺存的有機結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
1、理性認識、科學規劃。在改造歷史建筑、導入文創新產業的過程中必須處理好產業發展與建筑保護、城市功能與遺存價值的關系。要摸清底數,充分調研,基于對產業特性和建筑自身屬性內涵的全面理解,判斷兩者結合的可能性。若只是簡單粗暴地翻新裝修,必然會在文創產業導入過程中出現“水土不服”或同質化競爭。
2、細化政策、統籌協調。對工業遺存改造的實施過程可能涉及土地性質變更、建筑所屬權變更、歷史建筑保護等方面,這些需要規土、消防、工商、產業等部門協同聯動,要進一步出臺相關實施細則明確執行操作的具體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