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新基建,盤點全國6大城市新做法!
2020-12-16
“新基建”于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被提出,是我國對外搶占國際競爭市場、對內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舉措。
“新基建”于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被提出,是我國對外搶占國際競爭市場、對內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舉措,國家發改委明確“新基建”分為三大類,包括但不限于5G基站、特高壓等七大領域,與傳統“鐵公基”相比,“新基建”的高度更高、領域更廣、主體更多元、地區更集中,根據各省市的建設方案,總投資規模預計超過50萬億元,其中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人工智能投資比重最高,市場空間巨大,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已取得階段性進展。 一、 “新基建”到底新在哪兒? “新基建”不是新概念,發改委明確包含三大類七大領域 2020年以來,“新基建”在多次國家會議上被頻繁提及,也掀起了新一輪的投資熱潮,但“新基建”并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2018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已經被正式提出,2020年4月20日,國家發改委明確“新基建”的范圍,具體可分為三類: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新基建”是對“鐵公基”的改造和提升,具體有四新 “新基建”的“新”是相對于傳統“鐵公基”而言的,具有兩層含義,一是高技術的新型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對傳統基礎設施的補短板建設。“新基建”有新高度,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目標和意義較傳統基建更加深遠,與新一輪技術變革浪潮和“數字中國”戰略一脈相承;“新基建”有新領域,聚焦5G基站、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建設領域,培育智慧物流、智慧城市、智慧醫療、遠程教育等眾多新業態;“新基建”有新主體,大部分項目由政府提出、部分參股、購買服務外,投資主體可能是運營商、醫院、學校、互聯網平臺、上市公司等,通過投資取得運營權實現投資成本的回收;“新基建”有新地區,將在人口密集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布局,因為未來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長江中游、成渝、中原、山東半島七大城市群的軌道交通、城際鐵路、教育、醫療、5G等基礎設施將面臨嚴重短缺。 表1 “新基建”七大領域主要建設內容 資料來源:火石創造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二、 “新基建”投資規模概覽 隨著國家進一步明確“新基建”的范圍和含義,各地方“新基建”行動方案也相繼出臺,根據目前公布的數據,全國“新基建”計劃總投資超過50萬億元,2020年實際投資超過7.9萬億元(部分省市未公布)。從總計劃投資金額來看,目前廣東省、四川省的投資金額最大,其次是云南、福建、山西;從2020年實際年度投資來看,河南本年度資金投入排在第一位,緊隨其后的是山西、廣東、四川、江蘇。 圖1 各省市“新基建”投資金額(億元) 數據來源:火石創造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從細分領域看,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人工智能投資比重最高,均達到“新基建”總投資的三分之一以上,其次是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特高壓、5G基站、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城際高鐵和城際軌道交通是傳統升級版,旨在加強城市間的聯系,加速城市群發展,我國今年擬通車線路14條,通車里程有望達到3696公里,但與《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提出的“全國123出行交通圈”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缺口。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政策,5G和AI芯片等基礎條件已經具備,未來十年內都將是人工智能技術加速普及的爆發期。 圖2 “新基建”七大重點領域總投資金額(億元) 數據來源:火石創造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三、 “新基建”怎么干?全國6大城市做法盤點 “新基建”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各省市也將新基建納入重點工作加快推進落實,各類《行動方案》《行動計劃》紛紛出臺,目前頂層設計逐步完成完善,進入實施階段,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已取得階段性進展。 上海:未來三年聚焦四大領域,首批48個重大項目總投資預計2700億元,部分領域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2020年5月7日,《上海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正式發布,提出“新網絡”“新設施”“新平臺”“新終端”四大建設行動的25項建設任務和8項保障措施,力爭用三年時間推動上海新型基礎設施規模和創新能級邁向國際一流水平。具體包括未來3年,上海將高水平建設5G和固網“雙千兆”寬帶網絡,建設100家以上無人工廠、無人生產線、無人車間,帶動15萬企業上云上平臺;加快推進硬X射線等大設施建設,開展下一代光子科學設施預研;探索建設臨港新片區互聯設施體系和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智慧大腦工程;新建10萬個電動汽車智能充電樁、拓展智能末端配送設施等。 上海“新基建”領域未來三年實施的第一批48個重大項目和工程包,預計總投資約2700億元,其中,各級政府投資約600億元,其余2100億元為社會投資。經統計,截至5月上海市5G建設總投資已達到近100億元,基本實現中心城區和郊區城鎮地區全覆蓋,全市5G平均下載速率超過200Mb,國展中心、主要商圈、機場等地區平均下載速率超過500Mb,下一步將加快獨立組網建設,更好地賦能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發展;上海大數據平臺累計已匯集全市200多個單位340億條數據,接下來將規?;渴鹎f級社會治理神經元感知節點。 圖3 上海“新基建”首批項目投資金額(億元) 數據來源:火石創造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北京:鎖定六大方向,30個重點任務,100個推介項目中“新基建”占四成,5G+建設全國領先 2020年6月9日,北京市發布《關于加快培育壯大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以及五個行動方案,其中包括《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斗桨浮诽岢?,北京市將鎖定 “新網絡、新要素、新生態、新平臺、新應用、新安全”六大方向,實施30個重點任務,到2022年,北京市將基本建成網絡基礎穩固、數據智能融合、產業生態完善、平臺創新活躍、應用智慧豐富、安全可信可控的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新型基礎設施。具體包括到2020年,新增5G基站1.3萬個;新增5萬戶千兆用戶;三年內鋪設網聯道路300公里,建設超過300平方公里自動駕駛示范區;構建北京城市大腦應用體系,匯聚并無條件開放政務、交通、城市治理等領域數據3000項以上;創建1至2家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探索組建1至2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同月,北京市向市場主體公開推介100個重點項目,共涉及11個領域,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多個新基建設施項目首次被推出,高精尖產業及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包數量達到37個,占比約40%,總投資達358.69億元,代表項目有高可靠性鐵基納米晶磁芯國產化制造、藍谷智慧(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生產基地、5G數字城市新基建等。經統計,截至6月全市累計建設5G基站21086個,5G用戶數達到313萬戶,三家運營企業累計與工業制造、交通物流、文化商貿、教育醫療等有關垂直行業合作項目超過1000個,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圖4 北京6月推介的100項目中“新基建”相關占比 數據來源:火石創造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廣州:聚焦四大領域,實施數字新基建“40條”,首批入庫項目254個,預計總投資約2600億元 2020年7月8日《廣州市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正式印發,圍繞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充電基礎設施四大領域,實施“數字新基建”“40條”,加快推動數字新基建在工業、交通、教育、醫療、政務等領域的應用,打造全國城市級數字新基建典范,到2022年,累計建成5G基站8萬座;形成50個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應用場景,人工智能產業規模超1200億元;培育1~2家達到國際水準的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300個左右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場景的工業APP和工業軟件;全市公共充換電站點超過4000個,充換電設施數量超過5萬個,充換電服務能力達到250萬千瓦等。 廣州市率先提出建立新基建重點項目庫,在全國具有示范作用。經征集,首批入庫項目254個,總投資額約2600億元。其中,投資額超100億元(含)項目5個。項目分別分布在5G領域(含大數據中心)項目89個,投資額約970億元;人工智能領域項目66個,投資額約281億元;工業互聯網領域項目50個,投資額約76億元;智慧充電基礎設施項目9個,投資額約36億元;其他領域項目40個,投資額約1186億元。經統計,截至7月全市工智能產業規模已經超過600億元;已建成約2.5萬個5G基站,培育130余項5G+示范應用;集聚了國內20余家知名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基本形成電動汽車充換電網絡,建成公共充電樁約2.6萬臺,私人充電樁逾1萬臺,充電總功率近150萬千瓦,基本滿足了目前市內電動汽車保有量的充電需求。 圖5廣州首批“新基建”項目細分領域投資額(億元) 數據來源:火石創造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深圳:首批謀劃95個項目,預計總投資約4117億元,規模較大,5G網絡已實現全覆蓋 2020年7月21日《深圳市關于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2020-2025年)》出臺,圍繞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實施六大任務,力爭到2025年,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和創新水平位居全球前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智能泛在、融合高效、科產協同的城市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為帶動信息產業升級提供嶄新機遇,為拉動新一輪經濟增長提供強大動能,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具體包括累計建成5G基站5萬個,成為全球領先的5G之都;建成并投入運營不少于5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不少于3個前沿交叉平臺等。 深圳首批規劃的新基建項目總數95個,總投資額約4119億元,2020年預計完成投資1006億元。從投資主體看,社會投資項目34個,總投資額約2447億元,投資占比60%;政府投資項目61個,總投資額約1672億元,占比40%。從項目類型看,5G網絡、衛星通信、算力設施等信息基礎設施項目28個,總投資額約2452億元;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能交通等融合基礎設施項目25個,總投資額約651億元;集成電路、8K超高清、生物醫藥等創新基礎設施項目42個,總投資額約1016億元。經統計,截至8月全市累計建成5G基站4.5萬個,實現全市5G網絡高質量全覆蓋;固定寬帶人口普及率達51.5%,光纖接入用戶占比達94.2%;物聯網核心企業數量超過2500家,累計新建和改造多功能智能桿約5478根。 圖6深圳首批“新基建”項目細分領域投資額(億元) 數據來源:火石創造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重慶:三年重點推進3大領域、7大板塊、21個專項、375個項目,總投資額約3986億元 2020年6月18日重慶發布《重慶市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提出圍繞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3大領域,突出新型網絡、智能計算、信息安全、轉型促進、融合應用、基礎科研、產業創新7大板塊,有序推進數字設施化、設施數字化進程,打造全國領先的新一代信息基礎支持體系,筑牢超大城市智慧治理底座、高質量發展基石。具體包括到2022年,5G網絡重點區域覆蓋率將達80%以上;培育20家以上綜合性工業互聯網服務平臺、人工智能服務平臺,200家以上面向產業特定環節和領域的專業支撐平臺;建設國家實驗室1個、大科學裝置2個等。 重慶按照“成熟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原則,分三年重點推進7大板塊、21個專項、375個項目,總投資額約3986億元。其中,基礎網絡、關鍵樞紐、未來網絡等新型網絡基礎設施項目14個,投資總額約620億元;數據存儲、高性能計算等智能計算基礎設施項目27個,投資總額約647億元;監測、防護、測試等信息安全基礎設施項目17個,投資總額約20億元;人工智能公共服務、工業互聯網、農業互聯網、服務業互聯網等轉型促進基礎設施項目80個,投資總額約622億元;城市智能中樞、數字鄉村、傳統基礎設施改造、公共服務智能化應用等新型公共衛生設施融合應用基礎設施項目131個,投資總額約793億元;基礎前沿研究、科教等基礎科學基礎設施項目35個,投資總額約494億元;技術研發創新平臺、試驗驗證平臺等產業創新基礎設施項目71個,投資總額約790億元。 圖7重慶“新基建”項目細分領域投資額(億元) 數據來源:火石創造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成都:圍繞“四網融合”,實施四大工程、16項重點任務,高新區首發項目34個,總投資額近180億元 2020年7月13日《成都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正式印發,未來三年以基礎信息網、樞紐交通網、智慧能源網、科創產業網“四網融合”為目標,重點實施4大工程,16項重點任務,到2022年,基本形成技術先進、模式創新、四網融合、支撐有力的新型基礎設施,與鐵路、公路、橋梁等傳統基礎設施,共同構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設施體系,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和支撐力顯著提升。具體包括建成5G基站6.5萬座;建成2個以上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新增上云企業1萬家;城市軌道交通通車里程達到515公里;建成新能源充電樁4.5萬個等。 成都共梳理出“新基建”重大項目245個,預計總投資額約1.13萬億元,其中成都高新區發布首批項目34個,總投資約174億元。從投資主體看,政府采購類項目5個、國有平臺公司建設類項目9個、政企合作投資類項目10個、社會投資類項目10個,財政投資26億元,撬動社會投資148億元;從細分領域看,智慧無線政務專網、智慧大腦基礎設施、物聯網安全公共服務平臺等信息基礎設施6個,項目總投資約35億元;智慧政務服務中心、“智慧應急”平臺、“5G+AI”智能物聯健康服務管理平臺、智慧地下環廊、汽車充電樁、成都5G智慧城智能駕駛、成都高新數智綜保區、智慧社區等融合基礎設施13個,項目總投資約27億元;5G互聯科創園、智慧醫療醫學中心、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加速器、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創新基礎設施15個,項目總投資約112億元。 圖8重慶“新基建”項目細分領域投資額(億元) 數據來源:火石創造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總結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基建”將是我國占領全球產業競爭和投資布局戰略高地的重要舉措。隨著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五次科技與產業革命的浪潮襲來,數字基建深入到垂直領域的產業結構肌理中,形成了產業鏈的數字底座,打造了產業治理和創新服務的基礎設施,加快實現“產業鏈現代化,產業基礎高級化”這一目標。這將是實現產業精準治理的根本抓手。而這正是火石創造“產業大腦”的本質與內涵,目前已在北京等多地落地實踐。
—END—
作者 | 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