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部委發文支持,「虛擬園區」的前世今生
2020-12-14
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等13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支持數字經濟15種新業態新模式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一就是打造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產業園和產業集群。
萬物皆可「虛擬」,園區也不例外。
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等13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支持數字經濟15種新業態新模式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一就是打造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產業園和產業集群。
在國家部委發文后,各地紛紛出臺相關文件,積極推動「虛擬」產業園建設,如浙江省針對數字賦能新業態提出的6大行動、26項任務,其中一條就是「虛擬」產業園建設;四川省發文鼓勵社會各類主體建設電子商務虛擬產業園區,將符合條件的電子商務虛擬產業園區給予重點扶持等等...
在數字化浪潮中,各行各業都在謀求轉型,《意見》的出臺為園區發展定了調。有13部委「站臺」,可以預見,虛擬產業園將成為未來3-5年園區市場一個重要的爭奪熱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了解虛擬園區的來龍去脈,縷清政府的思維邏輯,對我們認識虛擬園區、推進虛擬園區發展十分重要。
正文:
緣起深圳
許多人知道虛擬產業園是在國家部委出臺《意見》之后。但事實上,虛擬產業園的歷史要遠比這早得多。
1999年9月,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設立「深圳虛擬大學園」,次年園區成立。這是有官方記載的、虛擬產業園在我國的首次「亮相」。
當時深圳提出設立虛擬產業園,有幾個考慮。首先,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全市沒有一所名校,人才能級與城市定位極端不匹配,亟需「外腦」力量資源,大院名校整體搬遷肯定不現實,所以深圳政府便想成立一個「虛擬」的平臺,把其他的名校「搬」到平臺上,為深圳提供異地人才科技支撐;其次,深圳從1996年啟動招才引智工作,已經初步集聚了一些科研機構和院校(分校),需要通過一個平臺使之形成合力;第三,當時正值香港回歸不久,也是亞洲金融危機肆虐之際,香港「虛擬經濟」比例過高的隱患盡顯,發展科技勢在必行;而深圳也需要香港的金融資源與科教資源來夯實研發基礎,深港可以虛擬園區為媒介,互補需求。
在園區在線(ID:YQZXGZH)看來,「深圳虛擬大學園」的本質還是一個「市校共建」的實體園區,深圳以資金、土地、以及市場機會為切入點,吸引院校實體駐點,再引入中介服務機構與投融資機構,打通「政產學研金」合作路徑。
但從邏輯上說,「深圳虛擬大學園」不依賴各高校地理位置的遠近,而是利用契約和網絡等把眾多技術平臺和相關產業聯結成虛擬的、動態的伙伴關系,形成不同地理區域的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和企業等結合的虛擬集群,而在管理模式、運行機制、研發機制、市場開拓和戰略發展上,又都是實實在在的。這也是我國虛擬產業園的最早期形態。
發力生態循環
生態循環,是虛擬園區的第二個應用場景。
在所謂的虛擬生態園區內,企業無需集中在相鄰的地理范圍內,只要他們按照生態工業的思想進行組織運轉,就可以組成一個「事實上」的工業園。園區在計算機上建立模型與數據庫,建立園區成員間物料或能量的關系,為入園企業提供指導。
世界上最早的虛擬生態工業園位于美國的布朗斯維爾(Brownsville),該園區的運營邏輯是:
園區承擔「虛擬總部」的角色,通過建立數據庫,列出本區及附近地區現有企業生產的產品及廢料或排放物;企業在基于信息共享平臺進行談判和廢物資源交換,再通過線下運輸等形成一個網絡;最后,園區對企業排放物或肥料進行分析,找出有可能會使用這些排放物或廢料的潛在企業,以促使它們加入到生態工業園區的「工業共生」系統中來,形成一個「原料—廢料—原料」交換的生態系統。
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虛擬生態工業園誕生于廣東佛山。2001年11月,國家環保總局批準廣東建設「南海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這也是我國首個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而虛擬生態工業園作為大園區的輔助手段首次出現,由與核心區有關的生態企業構成,對實體園區起補充和提升的作用,形成「核心工業區小循環、整體園區中循環、虛擬園區大循環」的三重發展模式。
此后的幾年內,包括天津高新區、蘇州經開區等地也把虛擬園區作為資源一體化利用的有效手段,陸續開始打造虛擬生態工業園。
純線上虛擬產業園
此后數年時間,我國虛擬產業園的建設主要圍繞以上兩種模式展開,直到2013年前后,隨著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平臺的興起,衍生出第三種模式——純線上虛擬產業園模式。
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是豬八戒網(虛擬產業園)。
2014年,國內最大的文創在線服務交易平臺豬八戒網對外宣布,在重慶打造了中國第一個創意設計(文化創意產業)虛擬產業園。
不同于之前的虛擬園區,豬八戒網的虛擬產業園是純線上模式,企業注冊上,園區實行「一址多照」;所有注冊團隊,哪怕只有一個人,都可以使用園區統一的地址,并且能「近水樓臺先得月」,獲得豬八戒網的資源傾斜。
豬八戒網成立虛擬園區的初衷,有幾個猜想。首先,豬八戒網擁有龐大的服務商資源,把它們放在一個虛擬園區里,既便于統一管理,也有助于增加服務商的黏性;其次,2014年前后正是創業浪潮興起的時代,國家部委大力鼓勵企業建設產業園、孵化器、眾創空間,豬八戒網為了迎合國家政策做了兩件事,一是以平臺服務商為籌碼,承接線下的眾創空間運營業務,二就是成立了線上虛擬產業園,依托平臺資源開展異地孵化,并依托注冊企業發展稅源經濟;第三就是從商業的角度考慮,豬八戒成立虛擬產業園,對外銷售工位,平臺按照會員購買工位的區域和數量,來決定派單的來源區域及數量多寡。
如今國家部委提出打造的虛擬產業園和豬八戒網虛擬產業園一樣,也是一種純線上的虛擬產業園,不同之處在于,國家部委的虛擬產業園在功能上更側重于產業集聚與產業鏈的整合,更強調個性化的、針對性的、基于產業鏈的一站式服務,實現方式上也與時下流行的數字經濟更緊密的結合。
虛擬產業園的作用
看來,國家部委推動的虛擬產業園要起到以下十個作用。
1、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過去,不同企業間更多是產業協同的互補關系。通過搭建虛擬產業園網絡平臺,可以整合分散資源,推動全國各地具有產業鏈、技術鏈、價值鏈內在聯系的企業和機構形成虛擬空間集聚;
2、企業研發孵化所需的資源大都集聚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創新能級不足。引導企業通過集群注冊的方式入駐本地虛擬產業園,能讓企業在享受大城市創新資源的同時,享受本地更優惠的政策,同時也把稅源留在本地,從一定程度上避免「馬太效應」產生;
3、產業用地緊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區域產業的發展,虛擬產業園則沒有空間障礙,各地可以「隨意發揮」;
4、建設虛擬產業園有助于促進同一產業鏈的人才和技術集聚,進而幫助政府集中力量,發揮潛能和資源的合理配置;
5、傳統園區內的企業普遍缺乏交流,而在虛擬的環境中,企業可以通過網絡、利用語音電話、視頻會議等方式傳遞信息,互相碰撞、交流、學習,尋求合作機會;
6、在傳統園區,招租是第一要務,服務只是招租的附帶產品,大都「名存實亡」。而虛擬產業園招商更多依賴園區服務,以虛擬產業園為平臺,可以為政府、園區、服務商、專家、投資人、技術人員等深度參與園區管理和企業服務提供條件;同時企業在網絡平臺上便可辦結各項業務,無需再跑到線下;
7、實體園區建設成本高昂、建設周期極長,而虛擬園區只要依托網絡即可開辦,省去大筆建設與組織費用,同時高校院所和企業等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研究開發方面也避免了重復投資,成本大幅降低;
8、數字經濟的發展給園區實現網上在線協調、指導、服務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眾多服務性機構都在建立自己的數字平臺,數字服務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園區作為產業發展的主平臺、主陣地,理應「與時俱進」;
9、虛擬產業園與產業鏈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依托虛擬產業園,可以對整條產業鏈進行統一管理、精準施策;
10、以虛擬產業園為平臺,可以衍生出其他的數字服務,如數字貨運、大數據招商、數字貿易等等。
虛擬產業園建設運營的關鍵點
虛擬產業園的建設運營有六個關鍵點
1、建立互相信任的合作機制
企業在虛擬空間中合作,面臨著更大的風險與不確定性,不僅擔心對方技術的真實性 , 更擔心自己的核心技術遭到泄露;此外由于雙方可能來自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不同的企業文化、不同的經營模式、不同的處事風格在溝通上形成了障礙,信任基礎更不容易形成。這就需要園區方牽頭設立一個各方相互認可的規章制度,確保企業間平等合作。
2、建立激勵機制推動企業內循環
與實體園區不同,虛擬園區更依賴于企業自愿參與、自發形成產業生態,而只有通過建立激勵機制,才能調動企業主動參與合作研發及科技創新分享,才能調動企業的積極性與創造力,進而真正實現園區的市場化運作。
3、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良好的法律環境,除給予企業公平的競爭環境外,還要建立基于虛擬園區的通訊密碼保障體系與法律法規,確保數據傳輸絕對保密。
4、強化信息體系建設
我國中小企業約占全體企業總數的90%以上, 而中小企業對信息的收集、整理及應用能力較薄弱, 十分依賴政府或園區協助建立數據庫,以提升其競爭力。
5、創新模式轉變
一是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為企業「上網」提供硬件支撐,;二是將民營科技企業從虛擬園區「放」出去, 整個市場緊密關聯,在實踐中形成企業網絡;三是擴大虛擬園區的邊界,向國際化延伸。
6、觀念轉變
行業的革新是一項極度困難的工作,因為傳統的中層管理人員會盡其所能地抵制任何對現狀的改變,缺乏變革思維很難給園區的數字化轉型帶來有意義的進展,積極主動和適應性文化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