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未來社區的構建,讓我們看到了未來城市的模樣!
2020-12-31
近年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未來社區”這一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提及。那么“未來社區”到底是什么呢?
近年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未來社區”這一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提及。那么“未來社區”到底是什么呢?
“未來社區”是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為根本目的的社區;是圍繞社區全生活鏈服務需求,以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為價值導向,以未來鄰里關系、教育、健康、創業、建筑、交通、能源、服務和治理等眾多場景創新為引領的新型城市功能單元。
“未來社區”將充分發揮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將其嵌入到社區生活的點滴之中,形成一個個城市功能新興單元,從而進一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新舊社區發展參差不齊、交通擁擠、住房緊張、能源緊缺、環境污染等“城市病”相繼出現,與此同時,智慧城市建設如火如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開展。因此,國內也在積極探索讓社區變成更加充滿人文關懷、智慧、低碳、共享的新道路。
2019年,浙江省率先提出“未來社區”,并正式印發《浙江省未來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方案》,開始著手開展“未來社區”的建設試點申報工作。但“未來社區”的建設在國內仍屬于新生事物,而在國際上,“未來社區”已成為國際熱點,關于“未來社區”的探索和構建在全球范圍內不斷出現,如新加坡的“鄰里中心”(Neighborhood Center)計劃、歐洲BLOCK街區等。
今天我們搜集了國際上一些未來社區的構建案例,來看看他們是怎么做的!
新加坡鄰里中心,大巴窯社區
新加坡“鄰里中心”(Neighborhood Center)源于新加坡政府1965年推行并長期實施的“組屋”(HDB flats)計劃,可以說是“未來社區”最早的探索雛形。
而新加坡大巴窯地區是新加坡建國初期建設的第一批組屋。在經歷了第一代新市鎮建設對女皇鎮的建設后,大巴窯作為新加坡第二個衛星鎮于1964年開始被設計和建設。
6年的時間,大巴窯地區將散落的工廠、村屋和郊區養殖場整體規劃和更新為12個鄰里區塊,約15.6萬居民,8.5平方公里。從原有的一房、兩房式,開始出現四、五房式的大型組屋,由此也搭建了家庭化等更豐富的居住型消費單元,是一個根據鄰區規劃概念開發的典型市鎮。
大巴窯規劃采用了TOD模式的優點,鄰里中心結合了快速路和地鐵站的出入口,集約便利性優化了新市鎮中心的公共設施布局,充分緩解中心城市的高強度開發壓力,為居民出行提供了極大便利。
大巴窯社區的商業呈現3條商業街的布局,實現了商業空間內部銜接便利,區域內擁有多家購物中心和百貨,涵蓋咖啡、標準餐食,擁有送餐和節日套餐功能,低價超市和普通超市同時設立,供不同消費選擇。從水果、蔬菜到服裝、百貨,從家電到首飾、眼鏡,從餐飲到美發、美甲,日常生活的各個服務門類。
每個鄰里中心距離居住區最遠的距離也不過500米,居民只要下樓步行5分鐘左右便可到達,更好的實現了服務覆蓋居民的可到達性。
除了商業、公共服務等實際功能之外,大巴窯還在新的規劃中提出建造新組屋單位、翻新步行街和民眾廣場,為行人修建道路頂棚,設置新的自行車架和自行車道,建立整棟停車樓等,以此擴展更多綠色空間和無障礙設施,配備鄰里公園等供以居民休閑放松的綠色場所。此外,大巴窯社區未來將建起“藝術與歷史角落”,用以傳承大巴窯的文化和歷史。
新加坡組屋采用的“鄰里中心”規劃,摒棄了沿街為市的粗放型商業形態,堅持以本區居民日常生活為中心的理念,全部設施滿足人們在住所附近尋求生活、文化交流的需要,構成了一套強大的家庭住宅延伸體系,這在大巴窯是最集中的體現。
在新加坡大巴窯市鎮,放眼都是蒼翠如蓋的雨樹,街道整潔,小販中心熱鬧,住宅樓高聳……政府也一直堅持組屋翻新和鄰區更新,房齡50年的“舊房子”看起來像是最近10年的新房一樣。
日本豐田“編織之城”
“鄰里中心”的構建為“未來社區”提供了最初的構想,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大社區”的涵蓋范圍也逐漸得到了拓展,“未來社區”的理想狀態是建設更加智能、綠色、包容的社區,日本豐田“編織之城”則更能體現這一點。
1月7日,由BIG與豐田汽車公司在富士山麓共同打造的“編織之城”(Toyota Woven City)在2020年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亮相,展示了一座超智能的未來城市的范本!
豐田“編織之城”將作為一個生活實驗室,用于測試并推進移動、智能、互聯以及氫動力基礎設施和行業協作,希望通過基于歷史和自然的技術驅動未來,讓人們和社區凝聚在一起。
項目是以人工智能和分級交通為主導的“未來原型城市”,將把太陽能、地熱能和氫燃料電池技術投入利用,從而努力構建一個碳中和的社會。Woven City建成后,將能容納2,000人居住,他們將在這里體驗未來自動駕駛車輛、服務機器人和智能家居。
“編織之城”顧名思義,以“編織”為設計手法。BIG按移動速度劃分把常規街道分成了三部分,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來實現更安全的、行人友好型的人車關系。
這些相互交織在一起的道路,都滿足了自動駕駛汽車測試場地的條件,也有助于豐田對智能城市的測試。在城市中心地帶的核心廣場,可以作為車輛停放地,也可以為居民們提供商業服務使用。
三種街道縱橫交錯以創建出3×3規格的城市街區,每個街區都形成了只能通過長廊或線性公園進入的庭院。機織網格的城市結構通過不同程度的擴展和收縮,以適應各種規模、項目和室外區域。根據具體需要,兩個中央庭院會分分別膨脹為一個大規模的城市廣場,和另一個給整座城市提供便利設施的中央公園。
除了擁有特別的道路規劃以外,城市提供能源的方式也很高科技。城市將由豐田自己研發的氫燃料電池和屋頂及路面的太陽能電池板提供能源動力。社區將還能利用地熱能、氫燃料電池技術的組合,為居民提供建筑能源。
住宅、零售和商業綜合體主要由碳隔離木材建造,屋頂上安裝的光伏板不僅代表了每個城市街區的特征,更確保了社區全天候的生機與活力。
在建筑材料上 BIG 選用木材作為主要材料,通過再將日本傳統手工藝、榻榻米模塊與機器人制造技術相結合,最大程度上減少對環境污染的同時也讓日本的建筑遺產得以延續、發揚和創新。
每個房屋建筑都配備相應的傳感器,連成一個城市數據操作系統,通過這個系統將人、建筑物、車輛全部連接在一起。在人們出行之時,AI會智能分析人們所處環境狀況,并通過系統操控自動駕駛車輛的行駛狀態,保證了人車分流的安全性。
“編織之城”的住宅還將測試諸如家庭機器人等新技術以協助日常生活。這些智能家居充分利用基于傳感器的AI技術實現全連接功能,如雜貨店自動送貨、洗衣服務和垃圾處理等,與此同時還可以欣賞富士山的壯麗景色。
歐洲BLOCK街區,太平洋城
BLOCK街區設計理念是目前國際上較先進的一種樓盤開發理念,即將街區與國際化、居住、休閑、娛樂、商務等組合在一起,規劃創造的一種全新的居住和生活模式。
國際BLOCK街區體現的是新型居住模式,它本身向城市空間開放,具備一定的規模,能聚集一定數量的人口,又有親切和諧的鄰里關系,是未來社區建筑場景建設的重要模式。
太平洋城是一個現代海濱休閑村占地6.5英畝,包含建筑面積為191,000平方英尺的露天零售、餐廳和娛樂區,以及一個八層酒店。
在零售區的設計方案中,將通過一個獨特的“沖浪城”,為來訪者提供最佳體驗,不管是訪客還是當地居民,都將在這里體驗充滿自豪感的愜意生活。
沿著主零售區,有一系列建筑,將海濱空間分成多塊。來到這里,可以眺望壯觀的碼頭和大海,還可以欣賞錯落有致的海岸布局,在人行道上徜徉,同時還能減少風給來訪者造成的不利影響。
項目將古樸與現代、天然與優雅融為一體,通過獨樹一幟的零售和餐飲服務,營造非凡的體驗。通過大量使用玻璃材質、眺望臺和回退結構,強化新村莊的輕盈、飄逸和現代感。建筑材料和景觀采用可持續設計方案,并采用一個天然調色板,充分展現和豐富海灘環境。
加拿大Quayside未來社區
Sidewalk Toronto位于一個尚未開發的社區內,并更名為Quayside,是加拿大多倫多的東部濱水區聯合設計的一種新型混合利用的未來社區。
該區域位于多倫多市中心東南側,是整個北美最大的尚未開發的城市片區,占地面積超過325公頃(即800英畝),旨在通過最新的設計思路與最先進的科技手段,打造出以人為本的社區,使多倫多成為全球正在快速興起的創新型工業城市中心,并將此作為其他社區發展可持續與經濟效益的模范。
Quaysideplan包括一系列圍繞交通、基礎設施、住房、數字工具、可持續設施、建筑和公共空間的創新。通過在Parliament Slip創建一個新的“海灣”,新公共空間以水為中心,將所有人連接到海濱。與水的連接是碼頭區計劃的主題:居民、工人和游客可以通過駁船、皮劃艇和新建的浮動木板路與水直接互動。
一個僅限行人通行的道路網絡將與各種零售、社區和文化業態底層的拱廊空間相連,在樓上設有住房和辦公室,以創建一個真正的生活與工作融合的社區。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全木材社區,Quayside將成為展示這種可持續建筑材料的全球典范。
重新設計的皇后碼頭將創造寬大的行人空間,得益于街道、茂密的綠化和戶外舒適策略,人們可以在戶外共度更多時光。一個嵌入燈和加熱系統的模塊化路面系統將有助于打造安全溫馨的空間,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城市情況。
一系列水上游樂場將圍繞宏偉的中央廣場而建,從音樂會到市場再到藝術裝置,旨在吸引人們來到水邊并舉辦各種活動。廣場將被兩層樓的拱廊空間所包圍,這些空間可以為各種節目提供舞臺,并模糊室內和室外之間的界限。
Parliament Slip由較低規模的私密建筑構成,可直接進入水中進行皮劃艇、教育和休閑等活動。一座新的人行天橋將連接滑道與Villiers島的新公園。
新型社區將會為地下公共設施提供共享的、可達的設施網絡,布設在公共區域之下,使設施能夠到達每幢建筑的每個樓層。該地下通道將會為電力設施、水管、街區供熱及制冷系統、通信設備提供空間,安裝新的管道或維修管道也不再需要開挖道路。
Sidewalk Toronto的核心是搭建一個平臺,使得物質空間層面與科技數據層面能夠相互滲透并標準化,為城市創新提供依據。物質空間層面從建筑、交通、公共空間、基礎設施四個方面來創造更加靈活開放的城市空間,而科技數據層面是將這四方面串聯起來,數據感知的方式貫徹整個社區系統,收集周邊實時數據的系統,便于人們及時改善社區。其中,地圖組件便于收集地理位置的信息,如基礎設施、建筑、交通和公共空間的資源共享。賬戶組件提供高度安全的、個性化的端口,為居民提供公共或私人的服務。模型組件將會觸發“假如…將會…(what if)”的邏輯,為城市試驗提供可能,為長遠規劃作準備。
“未來社區”是繼開發區、創意產業園區、特色小鎮、存量更新等熱點之后,針對城市中用地面積最大的空間的一次聚焦。在新技術大爆發、數字化轉型如火如荼的時代,“未來社區”的建設在社區治理、科技賦能、綠色生態、數字化轉型等方面進行的探索是頗為超前的,其可以破解“城市病”、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是解決社區“老大難”問題的民心工程,也是培育優勢產業、改善營商環境、拉動投資增長、促進治理轉型、轉變社區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的重要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