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資歷來是地方政府發展地方經濟的重點工作,然而在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和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招商引資正在變得越來越難。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尤其是產業園區越發重視對企業的孵化與培育,企業孵化器成為培育企業的重要載體。


企業孵化器的產生與發展


企業孵化器,英文為incubator,本義指人工孵化禽蛋的專門設備,后來引入經濟服務,指導這些企業能夠不用或很少借用其它幫助將他們的產品或服務成功地打入市場。美國孵化器協會(NBIA)將孵化器定義為是中小企業的一項援助計劃,對象是新創立的公司。2006年科技部組織編制的《科技企業孵化器(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認定和管理辦法》對企業孵化器的定義為:科技企業孵化器(也稱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是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養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為宗旨的科技創業服務機構。

企業孵化器的誕生

1959年,世界上第一家孵化器于美國誕生,即“貝特維亞工業中心”,由美國曼庫索(Mancuso)首創。美國孵化器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59年貝特維亞工業中心誕生開始到80年代初,孵化器的主要目標是為了緩解社區高失業率的狀況,主要功能集中在場所和基本設施的提供、基本企業管理職能的配備以及代理部分政府職能(如一些政府優惠政策的解讀和代辦)。

第二階段為80年代中后期,孵化器作為一種有利于經濟開發的新型工具得到政府的推廣,專業技術孵化器和虛擬孵化器是美國政府對企業孵化支持系統化的兩大重要標志。

第三階段為90年代上半期,風險資本的觸角伸入孵化器中,呈現企業化運作趨勢,其主要表現是服務對象向外擴張和服務形式多樣化。

第四階段為90年代后期到現在,創業孵化集團出現,其革命性在于其解決了傳統孵化器的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具備了獨立的投資功能;二是解決了傳統孵化器難以吸引高素質管理人才的問題。

世界第一家企業孵化器的誕生



1959年,紐約州Batavia最富有的家族Mancuso Family花費18.5萬美元買下了一座占地85萬平方英尺的廢棄工廠。這座工廠原是農用機械生產制造公司Massey-Harris的生產基地,1957年,由于經濟衰落,該工廠被迫關閉,數千名Batavia居民失去了工作。Massey-Harris的倒閉令Batavia的經濟一落千丈,Mancuso家族決定買下這片占地面積巨大的廢棄工廠,本希望把這個工廠轉租給其他企業,重新帶動Batavia的就業。

然而這些企業主們對這座有80年歷史的建筑不屑一顧,不得已,Mancuso調整了戰略,目標不再放在有能力一口氣租下85萬平方英尺工廠的大企業身上,而是尋找無數個小租戶來填充這片面積巨大的工廠,并制定了優厚的入駐條件,其中包括短期租約、共享辦公用品和設備、免費商業建議和秘書服務、對接銀行貸款等。

Batavia的人氣越來越旺,逐漸擺脫了Massey-Harris工廠關閉造成的陰影,這片曾經被廢棄的土地逐漸成為新的工業和商業中心—Batavia Industrial Center (BIC)。

而在最早入駐BIC中心的租戶中,有一家養雞場。1963年,BIC已經成為新商業模式的標桿,各類企業的入駐,重新盤活了Batavia小鎮的經濟。在帶領一位記者參觀這片重新煥發活力的建筑群時,眺望著規模龐大的養雞場,BIC的負責人Joe靈光一現,對記者說道:“你看,他們正在孵化小雞,而我做的恰巧是:孵化企業(Incubating Businesses)?!?/span>

1979年,BIC的宣傳材料中正式出現了如下標語,“America’s Original Business Incubator”(美國創新式的商業孵化器),由此開始,為初創企業提供包括辦公空間等多種資源在內的商業模式正式被定義為孵化器(Incubator)。

我國孵化器的發展歷程

美國首先提出企業孵化器( Business Incubator)的概念,將科技企業孵化器稱為企業創新中心或技術孵化器等,之后孵化器的概念傳入中國并得以發展,我國第一家孵化器于1987年在武漢東湖創立。

第一階段:研究實驗階段(1987年-1988年)。1987年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開展了在我國建立孵化器可行性研究課題,以國家科委下發的《關于開展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可行性研究的通知》和武漢東湖創業中心的成立為標志,孵化器事業在我國開始興起。

第二階段:初創階段(1989年-1993年)。隨著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工作列入火炬計劃,全國形成了近40家企業孵化器,300多家企業和1000多項高新技術成果在企業孵化器接受孵化,第一批被孵化的企業已開始畢業。

第三階段:總結提升階段(1994年-1999年)。1994年,國家科委召開了全國創業服務中心工作會議,總結了中國創業中心發展的九點主要經驗和今后的主要任務。同年成立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會創業服務中心專業委員會。1996年,國家科委頒布了《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認定暫行辦法》,陸續制訂了創業中心“九五”計劃和2010年發展規劃,隨著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出臺,孵化器數量和規模有了很大提升。

第四階段:快速發展階段(1999年至今)。1999年全國創業服務中心工作會議召開,2000年上海召開了世界企業孵化器與技術創新大會,標志著我國孵化器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2001年,科技部制定并發布了《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十五”期間發展綱要》和《關于“十五”期間大力推進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的意見》,提出了孵化器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和推進措施。企業孵化器朝著形式多樣化、功能專業化、投資主體多元化和組織網絡化方向發展。



上海市企業孵化器空間分布情況


上海市企業孵化器的區域密度分布情況

上海市企業孵化器數據來源于上海市公共信息平臺,共計189家,根據企業孵化器的地址獲取到各個企業孵化器的經緯度信息,并導入ArcMap中進行分析。

圖一上海市企業孵化器空間分布圖


從區域分布的密度上看,上海市企業孵化器主要集中于張江區域,其次為中心城區(尤其以長寧區南部至楊浦區西部一線較為密集),然后是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浦江高科技園)、國際醫學園區、上海奉賢經濟開發區至楊王一線、嘉定工業區、松江區東北部、臨港等區域。

圖二上海市企業孵化器密度分布圖


上海市企業孵化器各區數量分布情況

從各個行政區的數量上來看,上海市中心城區共有企業孵化器59家,占全市的31.22%,中心城區孵化器數量最多的是楊浦區,其次為普陀區;其余130家均分布在郊區,占全市總數的68.78%。浦東新區的企業孵化器最多且分布較為集中(主要集中于張江、國際醫學園區和臨港),共46家;其次為閔行區22家(尤以浦江高科技園最為集中);接下來為嘉定區、楊浦區、普陀區和松江區,總數均在10家以上。

表1 上海市各行政區企業孵化器數量



企業孵化器運營主體特點


主要類型企業孵化器運營主體的特點

完全事業型企業孵化器。我國的科技企業創業服務中心剛開始起步時,大部分采用該模式。這種模式能給創業企業無償提供場地和服務資源,其經濟來源為政府,但受政府政策影響很大,持續創新能力有限。此模式有利于企業創業起步,適用于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的企業。

事業企業型企業孵化器。既有事業型的投資主體特征,又有企業型的經營特點,可以從政府和自身服務兩方面取得經濟支持,能夠為企業提供降低創業成本和創業風險的資源支持,由于組織形式企業化和利益與創業企業共同化,其服務效率較高,但自身發展能力不足。

企業型企業孵化器。這是一種高度市場化的模式,能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有較強的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擁有自主經營權,大大提高了孵化器的創新能力,孵化器能夠從全方位培育企業的成長,并從中獲得收益。它能提升孵化企業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較好地促進科技產業的形成。

上海市企業孵化器運營主體的特點

上海市企業孵化器運營主體類型呈現多元化的特征,但主要以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和全額事業單位為主,三者共計158家,占總數的83.6%。其中尤以企業型孵化器數量最多,包括民營企業性質的77家企業孵化器和國有企業性質的44家企業孵化器,兩者占全市的比重為64.02%。

總體上來說,上海市企業孵化器運營主體形成了“企業型企業孵化器為主,全額事業型企業孵化器為輔,其他類型孵化器為補充”的多元化特征。

2 上海市企業孵化器各類運營主體數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