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規劃思路及實操案例分析
2021-03-17
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載體,其規劃建設是推進鄉村振興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舉措。
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載體,其規劃建設是推進鄉村振興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舉措。大數據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了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為園區規劃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手段。本文闡述了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規劃過程中的共性問題,分析了大數據背景下園區規劃思路的轉變和創新,提出了“規劃—管理—服務—反饋”的規劃體系,并結合江蘇省鹽城市大豐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規劃實踐,立足大數據高速、高效、科學的特點,深入分析了園區規劃的新機遇、新方法、新手段,從而發揮園區的資源優勢,實現大數據背景下現代農業園區規劃高效、穩定、可持續的發展目標,為各地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規劃提供借鑒。
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快速發展,海量信息數據不斷積累,大數據已與全球各個層次、地區人民的生活緊密相連。大數據最早應用于金融和信息通訊行業,提供銷售、推廣等服務性業務,而后漸漸在物理學、生物學、環境生態學等領域得到廣泛運用。目前,我國利用大數據進行研究已經取得了成熟、突破性的成果,眾多學者開始進一步通過挖掘人類行為活動特征信息對城市規劃、建筑設計進行指導。隨著各行各業對大數據的開發利用,大數據在農業方面也已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
自201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利用大數據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以來,我國又多次重申要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林業水利工程。由此可見,農業信息化和智慧農業建設,是農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而大數據是能夠真正支撐現代農業穩定長足發展的關鍵。
目前,大數據在農業方面的應用主要集中于耕地生態、資源管理、氣候預警等方面,尚未有運用大數據指導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規劃研究。因此,本文以大數據為方法和手段對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規劃進行構想和探討,為我國建立大數據背景下現代農業園區規劃體系流程奠定基礎。
1、大數據背景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規劃問題解析
近年來,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建設現代化農業園區浪潮,雖然數量和類型得到了充分發展,但尚未形成協同高效的區域性和全國性空間網絡體系。且在規劃方面,仍面臨基礎資料收集困難、理論體系滯后、產業布局紊亂、項目設置雷同等問題。本文通過分析大數據的特點,發現傳統農業產業園區規劃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1 數據信息動態性不足
大數據背景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規劃需要和產生的數據信息主要包括基礎資料數據、規劃成果數據和管理運營數據。但在傳統規劃過程中,基礎資料數據以現狀調研和上位規劃為主,規劃成果數據以系列藍圖為主,而管理運營數據完全脫離規劃過程。因此,在前期調研、中期規劃設計和后期管理服務3個方面均表現出數據信息動態性不足的缺點。
1.2 理論體系廣適性不足
傳統農業產業園區規劃理論主要有農業經濟、農業發展和農業生態理論。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事物和科學的認識不斷深刻,地理學理論、工程類理論,以及宏觀背景下的城鎮發展理論也相繼應用到園區規劃中。然而,大數據背景下,隨著更多學科交叉、更快技術革新,目前園區規劃仍無法形成一套全面涉及各類領域的理論體系,從而導致無法適應和指導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和不同模式的區域園區發展規劃,最終面臨“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的局面。
1.3 評價系統科學性不足
傳統農業產業園區規劃主要依據簡單的現狀調研分析和規劃人員的主觀判斷,編制強制性的規劃內容和階段性的實施成果,逐漸脫離實際,科學性常受質疑。尤其當規劃進行到土地資源評價、農業產業評估、基礎設施以及生態游憩規劃等步驟時,缺乏對園區及其周邊地區人口結構組成、經濟發展活力、生態循環整體性、交通系統等實時動態數據的挖掘和分析,忽略了對園區運行效率、經濟活力、生態發展動向和游客滿意度等反應農業產業園區發展質量的評價,從而導致園區規劃缺乏系統的信息管理體系、客觀的規劃方案和科學的評價。
1.4 社會公眾參與性不足
傳統農業產業園區規劃主要是由政府牽頭、規劃師和相關專家依據各項基礎資料和政策文件對其空間布局進行規劃設計。在規劃編制過程民眾參與度不高,缺乏從宏觀視角對政府政策實施、自然地理評價、農業產業融合、游客娛樂體驗等需求滿足度的分析。在管理服務過程,雖然已建成一些農業信息服務平臺,但這些數據庫的共享度、開放度及區域融合度仍處于較低水平。園區雖已建成科技信息平臺(APP、微信、微博等),但這些平臺僅限于園區管理人員內部交流,公眾參與程度不高。政府網站和園區官方網站上,部分園區的信息更新緩慢,公眾留言渠道形同虛設,意見回復不夠及時,甚至有些園區尚無官網宣傳和信息公示平臺。因此,傳統園區規劃在方案編制和成果反饋調控的過程中存在公眾參與性不足的缺點。
1.5 管理運營持續性不足
傳統農業產業園區規劃對運營管理重視程度不高,部分園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模式基本是按計劃經濟運行體制和管理方式建立的,從而導致園區的生產、管理和經營效率偏低,最終缺乏應有的活力。從后期管理服務來看,園區未形成完整性的管理服務信息和系統性的管理服務數據庫平臺,從而缺乏科學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無法及時處理運營中的問題,無法追蹤回訪提供后續服務,很難做到及時總結經驗教訓為以后園區規劃編制和提檔升級提供可持續性指導意見。
2、大數據背景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規劃思路創新
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是為人們提供農業生產、產業發展、觀光游覽等交互活動的優勢資源聚集體。而大數據具有大體量、快速度、多維度和高價值的特征,可以直觀地展示園區建設動態、農民農業生產狀態、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以及游客休閑反饋,推動園區規劃過程的人本化、科學化,打破傳統規劃項目中規劃部門、自然與人之間的隔閡,為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規劃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方法。
本文在總結傳統農業園區規劃存在不足的基礎上,結合傳統規劃步驟,提出一套大數據背景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規劃理念變革的新思路(圖1)。
2.1“互聯網+”數據庫實現規劃體系重構
構建“互聯網+”數據庫是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規劃流程的第1步,其核心是對調研成果的矢量化、信息化處理。農業大數據根據來源領域主要可以分為農業資源與環境數據、農業生產與輸出數據、農業產業與市場數據、農業產品與安全數據以及游客信息與活動數據等。然而,現階段這些數據大多以靜態結構化的紙質形式存在。通過建立農業資料數據庫,可以實現農業數據以動態非結構化或半結構化的衛星云圖、音頻、視頻、數字等信息格式存在,讓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規劃從源頭徹底擺脫“靜態藍圖”式的規劃枷鎖,以多種動態化方式對其規劃體系進行重構。
2.2 多維評價體系并行實現規劃理論變革
多維理論評價體系并行是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規劃的核心。傳統農業產業園區規劃評價體系主要包括AHP模糊評價和SWOT分析評價,其主要是通過擬定評價指標和對各項指標的標準化處理,完成對園區的農業產業、農業生態等評價。但在大數據背景下,通過運用3S(GIS、RS、GPS)空間技術,準確獲取評價指標的時空分布和演變特征,融入空間疊加分析、PSR壓力—狀態—響應分析、美景度評價分析等方法,完成對園區的農業產業格局、農業生態安全、農業景觀旅游等時空評價分析,可實現對理論評價體系的升級和變革。
2.3 空間數據技術實現規劃方法創新
大數據具有從各種類型的數據中快速獲得有價值信息的能力,其信息處理技術和精細化空間分析手段改變了傳統農業產業園區的規劃方法。其中,通過3S(GPS、RS、GIS)技術提供時空“一張圖”數據模型分析和輸出,準確分析園區農業及其景觀資源空間動態表征、農業產業區域結構動態優勢、農業生態時空動態安全格局等,不僅可以從宏觀上把控園區內每個功能區、產業、生態和游憩等空間要素的發展情況以及人員的生產、游憩活動流向,而且可以從微觀上模擬仿真、交互等方式向管理者、勞動者和使用者展現園區內的各個細節,是大數據背景下規劃思路的最重要轉變和創新。此外,通過海量數據入庫、ETL、數據備份、數據更新及數據質量檢查等,可提供指標定制、指標計算、報表服務等功能,實現信息化監控、管理為主導的“智慧園區”建設目標;還可以利用農業從業人員的活動信息大數據,對園區的規劃范圍邊界、空間利用情況進行優化調整,以及利用游客在社交網絡產生帶有情感色彩的文本信息大數據,對園區的空間功能、服務質量進行評估。
2.4 信息數據平臺實現規劃管理融合
隨著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發展速度、質量、數量的不斷上升,人們逐漸意識到一個“孤立”存在的農業產業園區、一種“一肩挑”的管理模式遠遠不足以應對大數據背景下的園區發展趨勢。大數據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中的運用是一項需要多方支持的、龐雜繁復的系統工程。其通過構建區域性甚至全國性的數據庫和統計分析平臺,實現數據的技術融合、信息的跨時空互通,能夠匯聚所有園區的產業經濟價值和社會服務價值,為規劃提供針對性的決策和依據,為不同管理部門實現統一管理農業資源提供可能,徹底結束規劃管理過程中出現的重疊狀況,平息各個部門間的矛盾局面,對健全農業產業資源監管體制、理清國家農業產業資源狀況有著積極和重要意義。
3、江蘇省鹽城市大豐農業產業園區規劃背景
大豐農業產業園區成立于2008年,位于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東北部。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圖2)??傮w規劃面積為82km2(圖3),其中耕地面積72.16km2。園區農業資源豐富,農旅融合特色鮮明,是“大豐國家現代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區”的核心板塊,曾被認定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并在蘇北率先創成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農業信息進村入戶試點縣。
4、大豐農業產業園區規劃實踐
4.1“互聯網+”資源數據庫構建
大豐農業產業園區規劃涉及各類資源數據(圖4),其中的照片、音頻、影像數據是以電子文件形式進行編碼和空間定位;問卷調查是以互聯網平臺形式進行發放,利用互聯網平臺實現對調查對象的年齡、職業、位置等信息收集統計;地方年鑒數據、上位規劃數據均運用GIS技術進行空間矢量化處理;農業資源、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和自然災害數據均利用互聯網地理空間數據提取;農產品庫存、流通及消費數據運用二維碼技術、射頻識別技術進行編碼和空間定位追蹤;通過大數據挖掘技術(python)對攜程、大眾點評等互聯網旅游網以及園區官方網站等中的游客信息進行抓取,數據化收集游客的基本信息和情感數據信息。
4.2 資源本底評價分析
大豐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資源本底分析主要包括自然、農業、經濟、社會和人文資源分析(表1)。其中,自然資源主要包括農業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和生物資源等,不僅對農作物的生產潛力、空間分布、產業結構造成直接影響,而且對景觀開發、生態保護產生間接作用,此類資源的評價主要是以3S空間技術為主的疊加分析。農業資源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發展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等,直接影響園區的產業選擇,決定了園區未來的發展方向,此類資源一般運用AHP層次分析法進行評價分析。此外,還可以運用SWOT分析法分析農業產業現狀作為主導產業選擇的依據。社會經濟資源主要包括生產力水平、農機力水平、農業政策、資金狀況等,對園區功能的發揮和定位起到決定性作用。這些資源不僅是資源本底評價的重要指標,而且還是農業生態安全外部壓力和內部狀態指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資源主要包括居民活動、旅游文化、游客感知等,對園區的特色發展、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此類資源一般通過采訪調查、Python爬蟲技術,結合傳統評價模型建立基于大數據的新型評價體系。結合上述大數據背景下的新方法和理論框架,實現多維評價體系并行的資源本底分析。
4.3 總體產業布局規劃
通過對大豐市的高效種植業、養殖業、花卉苗木業、現代園藝產業等農業產業空間分布分析,對大豐經濟開發區、大豐港經濟區、滬蘇集聚區等經濟開發區的電子科技、智能制造、智能終端等工業產業空間分布分析,以及對麋鹿生態、鄉村旅游、海洋休閑、動漫歡樂4大版塊為主的旅游業空間分布進行分析,最終疊加得出大豐農業產業園區最優產業布局(圖5)。
4.4 核心區域紅線劃定
核心區域紅線劃定主要依據自然資源和農業資源的評價,將各項內容的各類型指標評價結果歸一化處理后運用Arc GIS軟件進行空間疊加分析(圖5)。
4.5 農業游憩路徑規劃
通過互聯網社交平臺和移動智能設備產生的位置信息數據,運用聚類分析識別大豐農業產業園區內游客的活動規律和路徑。根據游客產生的定位、簽到記錄信息數據,結合附帶的人文情感元素,以園區游客分布熱力圖形式科學規劃了大豐園區的游憩路徑(圖5)。
4.6 管理運營反饋平臺構建
大豐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正常運行和發展需要循環可持續的運營保障規劃,是整個園區規劃過程的重要環節,其內容主要包括運行機制、綜合效益、保障體系。其中,運行機制主要包括管理、投資和土地流轉,通過建立互聯網開放平臺,實時提供多方位管理、多層次市場分析、多元化融資形式和多樣化的流轉手段,實現對園區運營保障規劃的多維定量評價。綜合效益主要包括社會、經濟和生態3個方面,通過建立各類資源的數據庫,不僅可以實現大量的指標因子同時疊加分析,而且還為每個指標增加了時空屬性。保障體系主要包括技術、人才、政策、民生和游客服務保障。通過建立互聯網服務平臺和政府官網等反饋平臺,運用大數據技術抓取網絡文本信息,可以實時提供技術合作和指導、人才聘用和激勵、政策鼓勵和約束、農民權力和游客服務保障,實現對園區建設質量、管理水平、服務水平的定性評價。
5、結語
農業信息化建設是農業發展的未來,大數據背景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規劃對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闡述傳統農業園區規劃問題的基礎上,分析了大數據背景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規劃思路的轉變和創新,提出了“規劃—管理—服務—反饋”的規劃體系。并以大豐農業產業園區總體規劃為實踐案例,通過構建“互聯網+”數據庫對資源數據進行數據收集和整理,以多維理論體系對資源本底進行評價分析,以空間信息技術為主導對園區進行總體產業布局規劃、核心區規劃和游憩路徑規劃,以“互聯網+”平臺為支撐對園區的管理運營保障體系進行循環可持續的提供服務,以期解決大豐園區創建國家級農業產業園區的瓶頸,改善當地村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園區周邊的生態環境質量,促進園區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規劃和發展提供新思路。
然而由于目前仍受到智能設備和互聯網平臺技術的限制,大數據也并非可以解決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規劃中的所有問題,如農業生態資源保護的研究仍明顯不足等,未來需要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