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2020年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一,“十四五”規劃期很快就要到來。對于產業園區而言,即將到來的“十四五”規劃期,既是開發區發展的重大挑戰期,也是重要機遇期。能否在“黑天鵝”事件頻發、產業轉型壓力大、同質化競爭等諸多挑戰下,順利浴火重生、再上臺階,需要在“十四五”規劃中找到答案。那么,產業園區的“十四五”規劃應該如何編制?需要重點關注哪些要點呢?

近年來,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是重要的風向標:

2017年,國務院在《關于促進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一文中,對于開發區改革創新提出了體制改革、分化整合、創新驅動、產業優化、開放發展、設施建設、PPP合作等更為明確的要求,標志著從國家層面對開發區進一步發展升級指明了方向。2019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推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提升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的意見》(以下簡稱“國務院十一號文”),為國家級經開區吹響了新時期發展的號角。由此可見,目標設定、產業優化、招商策略等方面將成為產業園區發展的核心。本文將圍繞這些內容展開,為全國產業園區領導提供參考。



規劃目標如何設定?

在過往的招商引資工作中,“唯GDP論”、拼資源、拼政策等招商引資工作粗放現象普遍,導致招商引資效果不佳,其根本原因在于招商理念出現了偏差。面向“十四五”規劃期,首先應當樹立正確的招商理念。誠信理念是招商工作的前提。招商引資工作中的“誠”即做出的承諾、雙方的約定要符合實際需求、遵守法律要求,不能為了吸引企業而夸大;“信”要求及時兌現承諾約定,取信于投資商。

毛振華雪地陳情,控訴亞布力管委會,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不僅如此,招商失信事件屢有發生,“新官不理舊賬”是很多園區誠信缺失的具體表現,也是“短視”的體現,嚴重影響了產業園區的形象,也對當地投資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政務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強招商引資領域政務誠信建設,認真履行依法做出的政策承諾和簽訂的各類合同、協議,不得以政府換屆、相關責任人更替等理由毀約”。此舉一出,足以看出從國家層面的重視之深。因此,面向“十四五”規劃期,產業園區要從理念上根本改變,做到誠實守信,對投資商的承諾須及時兌現。此外,還需正確認識本地的優劣勢,與時俱進開展招商工作。這就要對所在園區進行一個SWOT分析。例如,在區位、交通、自然資源等外部環境難以改變的情況下,產業園區便可以從自身著手,打造優良的營商環境,用高質量的招商服務贏得企業的青睞。

分析完以上內容,就可以開始戰略目標的制定,這也是產業園區“十四五”規劃中一項提綱挈領的頂層工作,重要性和難度都比較大,需要對產業園區內、外部的戰略環境進行充分分析,也需要產業園區負責人和各部門多輪溝通才能形成。戰略目標一旦確定,就會成為所有人為之奮斗的目標,指引了未來發展的方向。從時間維度來看,戰略目標包括長期目標(愿景、使命)、中期目標(2021年-2025年的年度目標)、短期目標;從內容維度來看,每個部門都要編規劃,各部門都要深入思考,提出本部門未來五年的規劃或思路,明確詳細框架、具體事項和工作任務,要注意留有余地,不給未來發展留下后遺癥。


產業定位如何升級?

“十三五”期間,許多園區的主導產業仍然是低附加值、勞動力密集型的生產制造業、低端物流倉儲等產業,發展空間越來越小,也是各地政府逐步“騰退”的對象。2020年初的疫情進一步加速了產業“洗牌”的進程,許多園區原有的主導產業加速下滑,甚至“一蹶不振”,導致“空置率”和招商難度大幅增加,轉型升級的壓力倍增。 與此同時,國家大力扶持的戰略新興產業卻獲得了高速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產業很有可能成為5個10萬億級的產業,預計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達到15%。

然而,多數產業園區對于產業轉型升級的認識不夠到位、對新經濟的了解不夠充分,對相應的配套服務重視程度不足,加之招商理念的落后,導致招商環境改善、招商工作專業化未能跟上產業轉型的步伐。產業園區也要避免“大而空”的產業定位,因為現實是“殘酷”的——同質化競爭導致“美好的規劃”難以落地,園區的主導產業升級方向,必須經過系統研究與論證,否則就是“緣木求魚”;而沒有細分的產業定位,導致同質化定位現象嚴重。

通常情況下,產業園區會與專業的咨詢機構合作,來制定產業規劃。通過對園區進行產業研究與評估,常見的產業研究評估模型包括行業吸引力(如市場狀況、外部環境、競爭態勢等)和本地資源能力(區位交通、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兩個維度,以此分析一個產業的前景及與園區的匹配度。在此基礎上對目標產業進行科學的篩選,結合產業發展趨勢、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目錄,得出若干個未來重點發展的產業,最終形成產業園區產業定位,也就是未來招商的方向。同時應根據產業園區實際用地情況,結合各產業發展需求特點、控規要求、環保要求及產城融合等方面的考慮,對空間布局進行統一安排,確保產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招商模式如何創新?

在新的發展背景下,專業化幾乎是招商工作最核心的“詞匯”。國務院十一號文明確提出:“支持國家級經開區按市場化原則開展招商服務”,就是鼓勵招商工作走市場化、專業化道路。因此,面向“十四五”規劃期,產業園區不宜再采用“全民招商”等簡單粗放的工作方式;而是應該將工作重心轉移到與招商機構合作,從專業化、系統化、市場化的角度,引導招商引資工作的創新升級。相信對于大多數產業園區而言,都在“十三五”期間了解過市場化招商,但卻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落地。即將到來的“十四五”則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推動產業園區與市場化招商機構開展更廣泛的合作,才能在新的五年實現創新突破。

理想的招商合作組織應包括:專業招商機構,為產業園區招商提供委托代理服務;上級政府部門,與產業園區信息共享、協助招商;行業協會及龍頭企業,為開發區推薦行業內優秀企業和項目等。產業園區若想尋得合適的機構,要通過分析不同類型第三方的優劣勢,然后結合最初的定位篩選出2-3家第三方機構。

作為政府招商人員常接觸到的第三方機構有:(1)會計/律師事務所優勢:這類機構的人員因為工作性質常與企業負責人溝通,能夠掌握一些大型企業的投資信息;劣勢:主營業務并非招商,往往和企業簽訂保密協議,不愿意去配合政府 ;(2)商會、協會優勢:這類組織有一定凝聚力能夠將大批企業家召集在一起,方便集中進行招商推介;劣勢:組織成員固定,無法確保他們是否存有投資意向;(3)個人招商優勢:利用自身能力和強人脈招商;劣勢:人力單薄,項目信息有限;(4)招商服務公司優勢:招商為主營業務,專業度和項目信息比較靠譜;劣勢:前期需要謹慎調研及篩選;通過以上第三方機構優劣勢對比,再拿出定位參照很快就能篩選出與定位相符的機構。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