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持續發展的愿景與戰略方向
2021-03-19
中國產業園區的持續發展,是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基礎,強調發展的狀態,即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更注重產業園區持續發展的愿景與戰略方向。
中國產業園區的持續發展,是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基礎,強調發展的狀態,即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更注重產業園區持續發展的愿景與戰略方向。
產業園區持續發展的愿景
產業園區未來發展的愿景,是構建完善的園區創新生態系統;并將打造園區的產業生態、自然生態、社會生態(三生態)作為愿景的結構化內容來表現。
比如:蘇州工業園區、上海紫竹高新區的規劃都站位很高、考量周全、實施很好,功能布局、產業定位、業態組合……地上、地下……等方面的規劃都科學、超前;可謂是一次規劃、長遠發展,已成為“產城融合”的典范。
改革開放40年來,產業園區的發展從單一的產業功能、粗放經濟方面考慮的比較多,未來園區的持續發展應該兼顧綠色循環、產業集聚與社會功能的綜合高效之形態。
在產業生態方面,園區的發展規劃既要有縱向上下游供應鏈,也要有橫向生產型服務鏈,形成一個產業生態系統。
在自然生態方面,產業園區不僅要提高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還應該加大發展循環經濟的力度,把綠色園區作為園區發展的目標之一。
在社會生態方面,產業園區既要重視為企業提供稅務、法律、金融……等方面的公共服務,也要重視為園區中個體提供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的社會服務,大力發展專業化、市場化的產業園區中介服務機構,并吸引相關人才。
1、產業生態 — “三聚”發展理念
產業生態,主要是指縱向供應鏈與橫向生產型服務鏈的形成與良性互動。
要實現產業生態的目標,就需要深入剖析影響產業生態形成與發揮作用的相關要素。
依據聚核、聚鏈、聚網的園區持續發展理念,產業生態要素可以從其產業吸引力、產業合作績效、運作績效3個方面來進行劃分。
2、自然生態 — 六個方面綠色指標
自然生態主要是指發展循環經濟,全面建設綠色園區。
要實現自然生態的目標,首先需要明確其關鍵指標,主要包括:能源利用綠色化指標、資源利用綠色化指標、基礎設施綠色化指標、產業綠色化指標、生態環境綠色化指標、運行管理綠色化指標6個方面。
3、社會生態 — 三級指標體系
社會生態主要是指加強園區為人服務的功能。
要實現園區持續發展的社會生態,需要重視社會保障、人口素質、生活質量3個方面,并形成科學完善的三級指標體系。
產業園區持續發展的戰略方向
1、產業園區持續發展的總體思路
據統計,2016年,中國365家國家級經開區、高新區創造了全國GDP總量的22.97%,上繳稅收占全國的比重超過25.31%,出口創匯占全國的比重為40.0%。
特別是全國100強產業園區GDP總量已占全國的17.02%,占國家級開發區的67.26%;出口創匯占全國的30.20%,占國家級開發區的75.65%。
從園區持續發展的視角來看,園區未來的發展要明確以下總體思路:
第一,堅持綜合評價的發展導向。
在持續發展的理念下,注重存量與增量的協調,突出內部與外部的互動,強調經濟與社會和諧的長期發展狀態。
第二,明確創新驅動的戰略重點。
創新驅動就是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是創新驅動的戰略重點之一。
第三,重視園區管理的科學體系。
園區管理作為獨特的管理學分支,將以不同于企業管理、公共管理的特征,通過園區主導產業規劃、空間規劃、招商管理、項目管理、運營管理、績效評估……等方面,形成園區管理的科學體系。
第四,強調協同發展的多元均衡。
在協同發展理念的指引下,產業園區未來也將由二元非均衡的發展模式向多元均衡的發展模式轉變,即涉及的發展主體、手段日益多樣化和綜合化;并由單一發展績效的非均衡式轉向多目標均衡式發展。
2、產業園區持續發展的戰略任務
(1)重找定位
面向未來,產業園區要處理好兩種定位 —— 錯位發展與長期作為。
一方面,真正落實錯位發展的定位。
產業園區之間有不同的發展定位;但是在實際運營中又往往低效重復、發展同質化。
特別是在相鄰區域的園區,能否實現真正按照產業集聚與產業分工進行梯度錯位發展以及合作,是下一步園區需要深入思考的方向。
另一方面,要堅持長期作為的定位。
針對一些質疑產業園區形式的觀點,要堅定信念,明確產業園區是產業集聚的重要組織形式,而現代工業的本質特征是產業集聚。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產業集聚對產業發展的作用不會改變,產業園區仍將是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試驗的主要載體。
(2)重找愿景
產業園區應該明確發展愿景,即:實現產業生態、環境生態與社會生態。
過去產業園區發展從單一產業功能方面、經濟方面考慮得比較多,未來園區發展應該是兼顧綠色循環、產業集聚與社會功能的綜合形態。
在產業生態方面,園區的發展規劃即要有縱向上下游供應鏈,還要有橫向生產型服務鏈,形成一個產業生態系統。
在環境生態方面,產業園區不僅要提高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還應該加大發展循環經濟的力度,把綠色園區作為產業園區發展目標之一。
在社會生態方面,產業園區既要重視為企業提供稅務、法律、金融……等方面的公共服務,也要重視為產業園區中的個體提供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的社會服務,大力發展專業化、市場化的產業園區中介服務機構,并吸引相關人才。
(3)重找路徑
產業園區應該形成聚核、聚鏈、聚網的發展路徑。
過去產業園區的發展以招商為主,發展方式無序,未來產業園區的發展應該由無序走向有序 —— “三聚路徑”。
一是聚核,產業園區首先要明確各自的主導產業,并確定主導產業里的龍頭企業;
二是聚鏈,產業園區應該為各個產業建立配套產業鏈,這個產業鏈既包括縱向上下游的供應鏈,也包括向生產型服務鏈,通過兩個鏈的結合增強園區企業的黏合度和發展能力;
三是聚網,產業園區要建設生產網絡、知識網絡、生態網絡及社會網絡……等方面,使產業園區成為一個綜合生態系統。
(4)重找動力
產業園區應該完善發展動力制度、融合化、軟環境。
產業園區過去30年的發展模式可以概況為產業園區1.0,包括:政策、行政化、硬基礎三個要素,這也是產業園區過去發展的動力。
政策方面,產業園區可以通過土地、財稅、人才……等政策獲取優惠資源;
行政化方面,產業園區具有很多行政功能,并能通過行政化集聚很多公共資源;
硬基礎方面,產業園區基本都已實現三通五通七通等。
面向未來30年,產業園區發展動力應在園區1.0的基礎上有所補充、完善以及優化,即邁向園區2.0制度、融合化、軟環境。
首先,產業園區1.0向產業園區2.0轉變;其中,政策要轉換為制度,產業園區過去的許多優惠政策已逐漸取消,未來產業園區發展應該在國家立法層面、產業園區間協調機制以及產業園區內部管理等方面制定相應制度以適應當下環境;
其次,行政化要轉換為融合化,產業園區發展光靠資源集聚還是遠遠不夠的,產業集聚也不能停留在空間上的物理集聚;更重要的是實現產業園區內企業間的相互合作,將產業的物理集聚轉換為化學集聚,從而產生新的成果和附加值;
最后,硬基礎要轉換為軟環境,未來產業園區的發展空間要從物理空間拓展到網絡空間,要從更多方面去滿足園區新的要求,比如:產業園區的智慧化問題、文化氛圍問題以及綠色生態等問題。
產業園區持續發展的拓展方向
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必將在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大決策下,向國際化方向不斷拓展。
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顯示,“走出去”戰略已經邁出了兩步:
即第一步產品“走出去”和第二步企業“走出去”。
我們認為,“走出去”戰略實際上是依次提升的三部曲。目前應該且必須走出第三步,即產業園區“走出去”。
產業園區“走出去”是以中國優秀企業或產業園區為重要主體,在政府推動、商會協調的發展機制下,通過管理、資本、人才……等方面的多種合作模式;建立以產業園區為載體的國際化合作平臺,在全球更廣泛的范圍內,推動產業園區形成產業生態、社會生態、自然生態的持續發展模式。
與前兩步不同,產業園區“走出去”具有集群性的本質特征,并有利于促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之間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是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路徑。
(1)產業園區“走出去”具有戰略重要意義
產業園區“走出去”是中國優秀企業或產業園區在管理、資本、人才……等方面的平臺式海外轉移,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空間合理拓展。
著力實施產業園區“走出去”,對于中國實施“一帶一路”建設,在經濟、政治、文化和安全……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產業園區“走出去”是中國贏得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重大機遇。
通過節約單個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軟環境營造等方面的投入,降低其談判成本與采購成本,發揮產業園區在“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中的集成效應與規模效應;通過促進資本向“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輸出,發揮產業園區的經濟杠桿作用,提升其全球化發展的幅度。其次,產業園區“走出去”將改善基于社會民間力量的政治形象。
通過產業園區構建“一帶一路”資源網絡與信息平臺,深入地了解沿線國家當地的政經社科情況與發展格局態勢,發現重大產業需求,有利于肩負區域共贏的重要責任;通過產業園區建立國家間政府、協會、園區、企業“二地四方”的合作關系,提高中國對東道國的社會影響力。再次,產業園區“走出去”有助于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
通過在產業園區內舉辦具有中國文化元素的各類活動,如:開辦孔子學院、漢語學校、中文書店、中餐館、茶莊……等,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播中國傳統習俗和技藝,展現中華文化的軟實力;通過在產業園區整體管理、園區內企業管理等層面重視東方管理文化的應用,推動東方管理文化與當地經營實踐的融合共生。
最后,產業園區“走出去”將保障走出去企業的經營安全。
通過產業園區在經營談判、法律維權等方面的參與幫助企業解決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所面臨的經濟糾紛、法律風險……等問題,維護其財產安全;通過組建不涉及領土、貨幣主權問題的自主化管理部門和團隊,強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駐外安保,維護產業園區內的社會秩序改變單個企業在國外陌生環境中單打獨斗的局面,保障經營者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
(2)產業園區“走出去”的內容
管理走出去,包括:管理模式走出去和管理內容走出去兩個方面。
前者是以“制度、融合化、軟環境”為特征的產業園區2.0版發展模式的走出去;
后者是產業園區治理結構、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等方面的走出去。
例如:產業園區通過提供科學和先進的管理經驗與規劃模板,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園區的建設和完善提供全面指導,幫助當地園區快速發展壯大。
中國蘇州工業園區師承于“新加坡”模式,領先發展至今;而上海紫竹高新區當初的規劃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以及“ 生態、人文、科技”的理念奠定了如今紫竹園區的面貌。
它們都通過明確管理制度、細化管理流程、開發成片區域、界定具體功能,并重視以人為本和公共中心建設等軟環境培育,成為管理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就現實基礎看,中國排名靠前的產業園區若要依靠管理走出去,需要重點加強規劃與產業管理經驗的理論化、方案化和實施的本土化。
資本走出去,即產業園區在國際化的過程中,利用自有資金及發展基金,在前期規劃、中期建設、后期運營……等環節進行部分資本投入;并將其作為產業園區“走出去”的引導資金,有效發揮其杠桿作用。
已經充分挖潛發展的產業園區,目前在資金、設施……等資本方面具有優勢,應基于成本和市場因素,充分考慮以優勢資本引導并驅動產業園區的國際化合作,撬動并實現中國產業園區在短期內“走出去”。
具體采取兩種類型:
一類是以資本引導對欠發達地區的產業導入;
另一類是以資本推動對發達地區的產業鏈配套。
例如:通過資本走出去,在“帶一路”沿線國家采取“銷地產”的方式,避免高昂進口關稅,開辟當地市場。
人才走出去,即產業園區招商人才、服務人才、資源整合人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從事產業園區管理工作,提升國際化園區的管理效率。
產業園區招商人才應兼具戰略發展思維和系統服務能力,產業園區服務人才應兼具持續共贏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產業園區資源整合人才應兼具生態合作思維和資源集聚能力。
例如:硅谷的發展不僅依靠數以百萬計的全球優秀科技人才,而且還仰賴其優秀的服務團隊和資源整合力量。
中國的中關村、張江、紫竹、深圳……等一批優秀產業園區已經在招商、服務、資源整合方面具有成熟的經驗,可以通過人才走出去,推動產業園區的國際化。
平臺走出去,即在國際化過程中,中國優秀產業園區成為服務園區內企業的綜合性載體;并由企業聯盟、商會和專業機構形成“服務共同體”等更為廣泛的合作平臺,為走入“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產業園區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支撐。
其形式既可以是依托于國際化園區的實體平臺,也可以是注重信息溝通的虛擬平臺。
在國際上,德國是平臺走出去模式應用較好的國家之一;其大量的工商團體,包括:聯邦層面的工商總會、中小企業聯合會以及州層面的科隆商會、漢堡商會……等,在全世界超過60個國家駐點,協助搜集信息、推動商貿、提供咨詢服務、舉辦會展……等為當地發展和德國產業走出去發揮了重要作用。
(3)產業園區“走出去”的實現
走出去的產業園區總體上有三種實現模式:
一是企業在國外自建自用的園區,該類園區一般規模較小,主要滿足企業自身擴張發展的需要;
二是企業在國外建立面向社會招商的園區,該類園區規模中等,如:園中園;
三是園區在國外綜合開發的獨立園區,該類園區一般規模較大,如:蘇州工業園,中白工業園……等。
無論哪一種實現模式,走出去的產業園區都必須重視提升其以“制度、融合化、軟環境”為特征的持續發展能力,這也是區別于過去30年來以“政策、行政化、硬環境”驅動園區發展的新要素,并由此形成重視制度環境、合作理念、園區治理、發展模式與持續發展的實現產業園區“走出去”戰略的系統方式。
構建制度環境,尤其是從頂層設計上給予支持。
一是中國政府需要在立法層面推動產業園區“走出去”,東道國政府也需要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鼓勵中國產業園區“引進來”;
二是協會商會應該制定相關措施為產業園區的國際化合作提供信息、融資……等方面的便利;
三是產業園區可以出臺促進國際化發展的意見、辦法……等,加大對園區參與或組織平臺合作、國際市場拓寬、品牌形象提升……等方面的支持。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并完善國家立法層面的園區管理條例。
強調合作理念,尤其是發揮中方的主導作用。
一是在發展中國家,中國優勢園區需要輸出自身先進的開發經驗和理念,注重管理理念、管理模式、開發機制方面的充分轉移,發揮其在高效管理方面的主導作;
二是在發達國家,中國優勢園區可以項目合作為切入點,以為對方主導產業提供配套服務為起始點,發揮在對接中國市場方面的主導作用;
三是在流程方面,注重規劃先行,圍繞持續發展進行戰略規劃,強調在總體框架上的主導作用。
也就是說,無論“走”到哪里去,中國產業園區都必須找到發揮主導作用的立足點。
注重園區治理,尤其是與市場機制相契合的多元化治理方式。
一是建立中國與東道國由政府部門、園區管理部門組成的正式的組織機構,完善各主體間的相互溝通網絡,如聯合協調理事會、雙邊工作委員會……等;
二是建立政府部門與非政府機構之間的溝通交流機制,形成政府與民間的信息交換渠道,優化多種組織間的合作工作流程;
三是采取園區之間合股等形式,改善合作管理模式,明確各方職責,確保戰略決策的科學性與有效性。
重視發展模式,尤其是在“三聚”路徑中作出適當選擇。
一是確定主導產業并吸引核心企業以“聚核”,即依據各方國情與資源匹配狀況,規劃主導產業,在全球范圍內培育核心企業群;
二是拓展縱向產業鏈和橫向服務鏈以“聚鏈”,通過交互促動與合作競爭逐步建立起信任機制形成規模效應;
三是打造公共平臺并進行功能體系建設以“聚網”,形成產業園區商業生態系統的整體環境。
其中,上述“三聚”路徑的選擇要結合中國與東道國相關產業發展的具體環境,識別其發展周期與階段,從而選擇適宜的聚集發展模式。
突出持續發展,尤其是重視環境保護指標的導向作用。
持續發展指的是一種注重存量與增量協調、突出內部與外部互動、強調經濟與社會和諧的發展模式,并由此形成五個方面的系統指標:
一是經濟發展指標。
經濟發展是產業園區持續發展的基礎,表現為經濟實力、經濟增長兩個方面;
二是創新發展指標。
創新發展是產業園區持續發展的源動力,表現為創新資源、創新平臺、創新成果三個方面;
三是產業合作指標。
產業合作是產業園區持續發展的有效方式表現為園區內企業集聚度、園區合作狀況兩個方面;
四是公共服務指標。
公共服務是產業園區持續發展的支撐條件,表現為區位優勢、園區組織結構、配套服務機構三個方面;
五是社會發展指標。
社會發展是產業園區持續發展的外延擴張,表現為環境保護和社會聲譽兩個方面。
其中,要特別吸取優秀園區的發展經驗,重視園區建設與發展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強調生態發展效益。
產業園區升級迭代,重塑發展;
規劃優化重組要素,再造戰略。
本期視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