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地產下一個風口是什么?
2021-04-19
緊緊跟著國家戰略走,積極承載國家戰略,是產業園區40多年發展的精髓和基因。國家戰略的實施,也總能夠為產業園區開辟一些嶄新的風口,生機和商機往往就在這個寶貴的窗口期中,誰能以敏銳的嗅覺率先布局搶占賽道,就有機會拉開身位,借時代紅利騰飛。
緊緊跟著國家戰略走,積極承載國家戰略,是產業園區40多年發展的精髓和基因。國家戰略的實施,也總能夠為產業園區開辟一些嶄新的風口,生機和商機往往就在這個寶貴的窗口期中,誰能以敏銳的嗅覺率先布局搶占賽道,就有機會拉開身位,借時代紅利騰飛。
火花S-Park認為,產業園區的下一個風口就是“鄉村振興”。
過往我們傾向于把這個行業叫作工業地產,相當于就是工業用地上的廠房,集中于二產,慢慢隨著都市類2.5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新興業態的蓬勃發展,工業地產繼續泛化為產業地產,把二三產打通。下一步,我們認為一定要將一二三產全部打通,將立國之本、與國計民生休戚與共的一產農業也納入這個大發展的范疇之內,這將會給整個行業開辟一片前景異常光明、想象空間遼闊的新藍海。
著眼點還是要放在國家戰略上:
十九大確立了“鄉村振興”戰略這一新國策,2019年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以園區承載一產轉型、創新、升級的歷史性風口已經到來;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也明確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
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同樣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另一個重要信號,是國家扶貧辦目前已經升級為“國家鄉村振興局”,級別已經從副部升到了正部,這其中的含義不言自明。2月25日,位于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北街1號的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各省的鄉村振興局也正在陸續“上線”。
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新階段的工作重心已經成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授之以魚”向更高層次的“授之以漁”歷史性遷躍。特別是放在現在“雙循環”戰略之下,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如何評估都不為過,我們完全可以想象這其中蘊含著多大的內需爆發力。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2021年3月31日,財政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民委、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了《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據稱,下一步從國家到地方還會成立一系列規模巨大的鄉村振興發展基金,以資本作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產業興才能經濟興,產業旺才能百姓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振興農村經濟,關鍵在于發展產業?!?/p>
領導人的這個表態已經明確無誤,農業同樣是我國產業升級、科技創新、動能轉換的重要戰場,這個時候產業核心承載體——園區又要披掛上陣了,這次是下鄉入村,縱深下移。
我們從歷年中央一號文件也能看出,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和發展農業新動能的最重要抓手與載體,就是大力建設“農業產業園”(包括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田園綜合體”。
前面的“三園”分工很明確:現代農業產業園主要是聚集現代的生產要素,發揮技術集成、產業融合、創業平臺、核心輻射等功能作用,促進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范服務等功能相互融合,主要目的是形成現代農業產業的集群;
科技園,主要是突出科技創新,科技應用、實驗示范,科技服務與培訓等功能,這和剛才的產業園有所區別,目的是要打造現代農業的創新高地,這個落在創新高地上;
創業園,現在很多回鄉下鄉返鄉創業的人才,他們要創業創新,要給他們提供必要的平臺,到2025年,我國要建設1500個返鄉入鄉創業園。
2021年3月29日,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人社部、自然資源部、住建部、商務部、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稅務總局等14個部委聯合下發《關于依托現有各類園區加強返鄉入鄉創業園建設的意見》,所針對的正是這個創業園。
《意見》提出要充分利用現有各類開發區、產業園區、產業集聚區、雙創基地等存量資源,以“園中園”、“飛地經濟”、功能拓展等方式整合發展返鄉入鄉創業園,優化軟硬件環境,增強返鄉入鄉創業園要素供給能力和平臺服務能力,并深化銀企合作,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金融支持作用和社會資本補充作用,因地制宜探索創新融資模式,拓展返鄉入鄉創業園建設資金來源。
與上面的《意見》同時發布的,還有《關于印發第三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名單的通知》,要求將這些示范園打造成為本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平臺載體和示范樣板。
田園綜合體與特色小鎮比較接近,國家現在也大力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業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收益,圍繞有基礎、有特色、有潛力的產業,建設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實現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
火花S-Park認為,與現在市面上主流的產業園區不同,“農業產業園+園區綜合體”會更強調將農業鏈條做深做透,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要求頗高,未來會囊括進科技、健康、旅游、養老、創意、休閑、文化、會展、培訓、檢測、加工、電商、貿易、物流、金融等豐富多元的維度,非常具有想象空間,當然,對于土地和模式的創新也比以往要求更多,難度和障礙也更大。不過,一旦新經營模式探索成熟,也將會具有非常強的綜合性競爭護城河效應。
火花S-Park在近年來的全國調研中已經開始接觸越來越多“精準扶貧+鄉村振興”主題的園區實踐,主體既有央企、國企和政府平臺公司,也有很多民企,側重點各有不同,模式也豐富多樣。
一個突出感受就是,歷史使命、國家戰略和政治任務,也可以商業化、市場化、專業化的完成,也可以形成一套非常漂亮的模式打法,一樣可以獲得不俗的利潤,取得叫好又叫座的效果,也真實驗證了園區是實體經濟核心載體與公共服務性質的產業基礎設施這一重要屬性。
比如我們之前介紹以中達電商園打出品牌的廈門中達集團,就先后在甘肅臨夏、寧夏涇源、內蒙古突泉等地合作共建電商園區,全國園區運營面積近10萬平方米,累積培訓電商青年超萬人。
中達集團CEO林溱對火花S-Park表示,“我們對這些園區的要求就是一點——能夠盈利,我們不是去輸血的,而是去造血的,雖然帶有扶貧與促進當地就業性質,但這是一個經營性行為,用市場化的手段與能力,提升當地特色產品的生產加工效率,提升附加值,配套不夠就協助當地建配套,農產品利潤不夠就深加工,品牌不夠就造品牌,通過電商幫助當地解決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與物流問題,實現我們企業與當地政府的共贏,這才能體現出我們的價值,也才有可持續性和可復制性?!?/p>
以甘肅項目為例,中達通過整合資源,為臨夏州導入全國供應鏈,以中天創客電商孵化為載體,吸納貧困學員,從最基礎的電商人才培養開始做,為臨夏州打造屬于自己的電子商務銷售人才,最終打造出一個具備產品生產研發、落地生產制造、市場銷售渠道暢通為一體的商貿流通體系,從而振興臨夏州商貿流通事業。
其實中達未來還有更大的野心,那就是當這些深入廣大中西部縣級行政區的電商園項目,形成一定規模后,有望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農產品電商領域的溯源與標準化難題,其中所蘊含的商業機會,無疑將是顛覆性的。
除了中達,另一家民營企業炎黃集團,以及國企上海臨港集團、蘇高新集團等,也都在各自的鄉村振興主題園區戰線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此外,還有一直在產業園區領域有很多理念與實踐創新的成都,也專門建立了7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功能區和60個現代農業園區,以特大城市“聯城帶鄉”的特質,圍繞現代種業、冷鏈物流、現代農業裝備等先導產業,推動形成“總部+基地”、“研發+生產”、“消費+市場”的區域分工體系,探索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優勢互補、設施一體、共同繁榮的新路徑,推進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以及多元化的園區利益聯結機制和利潤分配機制等,也對中西部城市的鄉村振興探索有不錯的借鑒意義。
我們需要看到,鄉村振興主題園區,不僅僅是農村產業發展與園區載體建設本身,這里面一定還涉及到大量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技術創新應用、大消費大醫養升級、文化傳承振興、綠色產業等領域,以及生態保護、要素流動、土地流轉、利益分配、土地指標、占補平衡、增加掛鉤、“三權分置”等問題,牽涉面非常之廣泛,并與下一步都市圈、城鎮化發展也息息相關,不僅意義重大,其中的內容和打法也非常豐富多元。
而且,圍繞農業鏈條所做的園區,核心路徑更應該是內涵式挖掘,利用資本和信息手段,在原有“三農”基礎稟賦上來做重新排序、整理、統籌和融合,基于農業產業的主題和概念進行“排列—組合—鏈接”,從而在沒有空間的地方找到了空間,來實現新的價值創造。
因此,這門生意考驗的是前期的產業定位與規劃,中期的資源整合、產業提升與“一二三級+一二三產”聯動,特別是如何能夠吸取海外如以色列、新西蘭、荷蘭等國優秀的先進農業科技資源,再到后期的項目運營以及資本化運作,而農業園區載體的建設反而是相對次要的考慮因素。
也就是說,考量鄉村振興主題園區真實能力的也并不是空間的塑造能力,而是能否實實在在進入到農業產業結構和鏈條之中,聚焦這種明晰的價值鏈進行深度的產業資源整合,也就是一種所謂的“整合式的產業生態打造”,以及整體園區和產業能否實現內生的自循環,更講求特色、集約、可持續。
我們相信,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開局,“農業+園區”將大有可為,這將是一個值得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的爆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