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符合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立足我國發展階段的主動作為和長遠部署。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依托相對寬松的全球貿易格局,在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過程中,通過對全球范圍內資本、技術、資源、中間產品和市場的充分利用,國內逐步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產業結構、產業規模、產業配套)-組織模式“等方面形成了較為突出的競爭優勢。但近年來,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面臨深刻調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優化重組,我國產業傳統競爭優勢也面臨重大調整、升級、完善和優化等新需求,亟需構建支撐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新條件和新基礎,構筑應對和引領未來大變局的競爭新優勢。

那么新發展格局促進新優勢培育的作用機制是什么?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需要培育哪些新優勢?新優勢培育對我國科技創新發展范式和改革思路提出了何種新要求等系列問題有待進一步深入思考。


1

傳統優勢面臨升級需求
競爭新優勢蓄力發軔


技術能力競爭優勢方面通過前期的技術學習和產業化能力培養,國內在高鐵、特高壓等系統集成類復雜技術產品的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在部分領域實現了關鍵設備和技術的國產化替代產業基礎能力有了顯著提高。此外,我國在量子通信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能力已步入世界前列,為進一步向全球產業鏈高端攀升奠定了初步基礎。但整體來看國內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現象突出,部分初步實現國產替代的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與國外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同時,創新驅動發展所依托的原始創新、源頭技術創新方面供給不足,產業鏈亟需解決源頭核心技術從無到有的問題部分初步構建了技術基礎的產業要進一步實現從有到優、由優變強的高級化跨越。同時,還需要加強我國在新興技術的未來產業化應用探索,鍛造未來發展的長板優勢。

產業發展競爭優勢方面。我國在產業結構、產業規模和產業配套等方面已經形成一系列優勢。

一是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產業結構競爭優勢明顯,特別是在深耕的消費者互聯網市場領域,形成了以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拼多多等為代表的大批互聯網服務企業,以及華為、小米、中興等為代表的通信領軍企業,已具有較大的國際影響力。但現階段我國完整的產業結構整體上仍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體。在未來發展過程中,亟需提高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占比,構建高端主導以及中低端匹配的競爭新優勢。此外,在數字經濟部分,隨著消費端互聯網市場進入競爭紅海,亟需依托超大規模市場,在更多新領域(制造、醫療、交通等)、新維度(設備、服務、解決方案等)拓展產品和服務的新價值,積極構建我國在數字經濟的全方位領先優勢。


二是實體經濟中的制造規模居全球首位。在制造領域,國內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產業鏈與發達經濟體掌控的高附加值環節銜接互補,通過發揮后發優勢,依托廣泛的先進技術學習來源、龐大勞動力市場和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等有利條件,早已成為世界制造大國。但是,面對復雜的國際格局變化,進一步推動實現整體產業水平的高級化、智能化、服務化和國際化,是面向建設世界制造強國、科技強國所需要構建的競爭新優勢。


三是產業配套能力完備,是現有產業發展競爭優勢的重要體現。圍繞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我國為汽車、智能終端、芯片等代表性產業的生產、經營和銷售過程,提供完備的上下游零部件供應、人力資源供應、消費市場和工業基礎設施等條件,吸引了大批國際高端制造資本的投資。


但是,隨著越南、印尼、菲律賓、印度等周邊發展中國家大力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利用要素低成本優勢積極吸引全球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附加值環節,一些跨國公司加大了向中低收入水平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力度。如何在現有產業配套能力的基礎上,通過引入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全面實現國內產業配套能力的升級與優化,進一步吸引高端國際資本的投入,是未來我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過程需要建立的競爭新優勢

組織模式競爭優勢方面。改革開放早期,在技術、人才和資本積累相對薄弱的追趕階段,我國通過戰略資源整合等系列舉措加快促進關鍵優勢產業培育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但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隨著對更多原創性和突破性技術創新需求的增加傳統由上至下的科研攻關模式將面臨種種挑戰亟需依托較強的創新組織能力的同時,極大釋放產業界參與創新和引領創新的能力,鼓勵產學研用進行高效集成,動態組合有效創新攻堅的能力,形成大縱深、跨學科、全鏈條的合作模式,增強創新體系效力激活創新體系活力,形成從上游和前端不斷供給創新成果的競爭新優勢。此外,還需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將關鍵技術突破、樣品規模商用和產業生態培育等環節緊密結合,重視面向產品穩定性和可靠性的持續商用化研發,進一步形成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2

依托高起點大空間新發展格局

持續創新驅動重塑競爭新優勢


“十四五”時期,面臨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的新形勢,必須進一步提高創新意識,把科技創新擺在改革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找準新定位、采取新舉措,依托新發展格局,突破各種發展瓶頸,在更高起點上、更大空間上促進散點式創新向體系化創新轉變,培育新形勢下我國產業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重構在科技領域更高開放水平下強基礎補短板、鍛長板的競爭新優勢。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關鍵作用,實現現有科技體系和產業核心技術體系中防風險、補短板和鍛長板有序推進,真正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深層次實現安全發展。

一是在 “強基礎”方面,加快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在加強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傳統工業四基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自動控制、核心軟件、工業云與智能服務和工業互聯網等新型產業基礎能力和數字平臺設施的建設。


二是在應對“短板”方面,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和關鍵產品保障能力與產業科技自立自強能力,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薄弱環節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要制定不同情境下的應對辦法,有計劃、有重點地逐步攻克面臨的“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強化自主研發和關鍵技術掌握,并通過國際創新合作,提升產業面向未來的技術影響力和市場影響力。


三是在構筑“長板”方面,多維度、多路徑提高我國對全球產業科技創新網絡的嵌入率與貢獻度,優化與國際合作伙伴的靈活協同方式,積極開展以共創價值為導向的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創新競合之勢,有力提升我國在全球創新開放格局中的位勢,夯實拉緊全球產業鏈對我國的依存關系。


四是將科技自立自強與更高水平的開放合作結合起來,構建開放式協同創新體系,將國際合作推向新高度。創造有利條件,開辟合作渠道和空間,保持高層次、高頻度的聯系對接,加強高水平交流合作,在更大范圍內尋求相互合作的對節點、融合點,開創共進共贏新局面。


重構在產業結構方面制造門類齊全、低端有序疏流、高端持續萌發的競爭新優勢。


一是依托制造業門類齊全的優勢,充分利用國內龐大的差異化消費市場需求鼓勵更多企業建立產品和服務的特色。


二是尊重國際分工轉移規律,加強對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遷出過程中的選擇性轉移,依托“一帶一路”等區域合作框架和中歐投資協定(CAI)、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CP)等合作協議,引導和影響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被轉移的速度和范圍,實現產業的有序、有節、有利的轉移,進一步夯實我國產業比較優勢。


三是依托新興技術和新舊技術的有效跨界融合,在更高起點上、更大空間上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優勢的轉換,把握數字技術賦能帶來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先發優勢,構建智能發展體系,創造新的產業生態,促進以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融合升級,形成高端新興產業持續萌發的新態勢。


重構在產業規模方面內部快速迭代、國際縱深擴張的競爭新優勢

一是發揮內部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創造有利于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的優勢提高科技成果向產業的轉化效率的同時,顯著提升產品和服務的高端化水平,以及一致性和穩定性等高質量特征進一步助力優勢產業和領軍企業的國際化市場開拓和全球運營。


二是促進我國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的全球業務整合向縱深化發展,依托國際合作窗口城市、邊境跨境經濟合作區、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培育對外開放產業集群,鼓勵跨國經營提升本土企業的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加快全球市場開發。


重構在產業配套能力方面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的競爭新優勢。

一是利用新基建契機,統籌數字基礎設施的規劃,加快推進大數據平臺、云計算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應用型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自動控制與感知、核心軟硬件、工業云與智能服務平臺等新型基礎能力和平臺設施建設特別是促進大規模數字連接,促進數據獲取、分析交易和利用等支撐工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促進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


二是將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前沿智能技術更多應用到各類企業的設計研發、生產制造和營銷管理等核心環節大力發展現代數字貿易,充分發揮各類數據資源的價值,以及其在特色利基市場挖掘全市場流程把握和全產品周期管理的能力,促進企業從提升勞動生產率逐漸向提升知識生產率過渡和拓展促進各類信息和數據轉化為產品/服務附加價值產出的效率。


重構在組織模式方面創新聯合體與新型舉國體制相結合、企業家和高水平創新型人才供給充足的競爭新優勢。

一是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提升創新型企業在國家創新決策體系中的話語權。企業是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應鼓勵其在研發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進企業聯合大學和院所共同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形成多元主體協同創新,讓科技創新與產業需求端緊密銜接。此外,應重視領軍企業在知識產權、技術標準、專利質量和技術訣竅等方面的引領作用,以及下游超級用戶企業的集成整合作用,真正激活上游產業的研發資源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融通創新。


二是努力弘揚企業家精神,重視對那些擁有愛國情懷、國際視野勇于創新和敢于試錯的企業家精神的保護與宣揚。


三是加大力度引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戰略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健全在新技術領域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加快形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應用領域的頂尖人才、基礎人才和融合類梯形人才隊伍供給充足的新局面。



3

結語


在新發展格局下培育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是我國產業體系跨入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是積極應對世界經濟不確定性以及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現實需要。構建支撐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新條件和新基礎,應牢牢抓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在科技領域布局、產業結構優化、產業規模擴大、產業配套能力提升和組織模式創新等方面,加快構筑應對和引領未來大變局的體系化能力,全力打造一流的創新人才隊伍、高端的研發平臺、卓越的創新管理體系,加快培育若干能夠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具有較強原始創新能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高起點大空間構建新發展格局下的競爭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