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增強長三角地區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意義重大,而長三角一體化要突破區域壁壘、拓展空間,須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競爭。

本文作者:劉江會(上海師范大學商學院教授)

來源:上觀新聞




習總書記在做出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這一重大戰略部署時,明確提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要“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strong>因此要完成總書記的這一重大戰略部署,長三角需要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并成為中國推進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標準的制定者和示范區。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升級 
 亟待打破源于行政單元的區域發展壁壘 


近年來,長三角地區產業同質化競爭、經濟轉型升級壓力增大,區域內各省市基于行政單元提出多個地方性發展規劃,一些發展規劃存在明顯戰略趨同現象,比如多地均提出要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標,在一些重點產業方向上也區域一致,導致區域內產業資源競爭加劇,也使得各地方之間因同質化競爭形成無形的壁壘,藩籬甚至掣肘多且難突破。

反觀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在各層級城市間形成了完善的產業分工格局,幾大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也各具特點,實現了錯位而不同質的發展。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的發展經驗說明,長三角亟需深化區域協調新機制,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在各層級城市間形成完善的產業分工格局,實現區域內各成員主體的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



 

 突破區域壁壘需要

“跳出長三角看長三角” 

 “組團”參與全球競爭 



應該看到進入新世紀,全球化表現出更為復雜和多面性的態勢,城市群成為全球價值鏈的空間載體,全球化的競爭也從以城市間競爭轉向城市群競爭,依靠單個城市在規模和功能上已難以有效應對這種競爭態勢。


因此,長三角急需重新認識區域一體化,各省市不能局限于區內競爭,要“跳出長三角看長三角”,從全球化的視角建立區域協調新機制,并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依托長三角區內各省市的優勢互補、產業共生,“組團”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價值鏈競爭,并在某些環節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拓展整個長三角地區的發展空間,并促進在長三角地區形成世界級巨型城市群,實現長三角地區各城市間協調發展,進而深化長三角區域一體化。


長三角在更高層次參與全球競爭需要上海發揮“為全球服務、在全球締結產業”的引領作用


1)具有“為全球服務、在全球締結產業鏈”能力的領袖級城市的引領作用是巨型都市群參與全球競爭的共同特征


對照世界上最發達的巨型都市群,如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英國中南部都市群,不難發現這些巨型都市群都具有“多中心網絡化”的特征,但是在每一個“多中心網絡化”的巨型都市群中都有一個領袖級的“首位城市”,表現出超高的網絡聯系能級。


“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組(GaWC)依據城市網絡中心度發布的城市等級排行榜中,紐約和倫敦的網絡聯系能級始終高居前兩位,是最具有“為全球提供高端服務”能力和最具有“在全球布局生產和締造產業鏈”能力的城市,紐約和倫敦通過為全球提供高端服務和在全球布局生產與締結產業鏈,將區域內的城市結節成網,推動區域內經濟參與全球競爭。




2)與頂級“全球城市”相較,“為全球服務、在全球締結產業鏈”功能不足,制約了上海引領長三角參與全球競爭的能力


與紐約、倫敦等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相對較弱,在全球城市網絡體系中的聯系能級不及紐約和倫敦,主要表現為上海雖然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跨國分支機構,但全球總部級跨國機構數量很少,尤其是不像紐約和倫敦那樣擁有數量龐大的業務遍布世界的全球總部級金融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和管理咨詢公司,限制了上海為企業在全球配置資源提供融資、管理咨詢、法律和信息服務等各項支持,因而也制約了上海引領長三角企業“在全球布局生產并締結產業鏈”的能力。


因此培育數量龐大的全球總部級先進生產性服務企業對于增強上海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網絡聯系能級,對于上海提升引領長三角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的能力,推動長三角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



3)“上海服務”要突出“為全球服務”功能、“上海制造”要突出“在全球締結產業鏈”功能


上海目前正在推進的“四大品牌”建設,上海要引領長三角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競爭,“上海服務”是關鍵,而“上海服務”的關鍵在于提升“服務能級”,這包含二個層面的內涵:


一是要提升“上海服務”的層次,尤其是要著力提升銀行、證券、保險、風險投資、金融科技、管理咨詢、會計、信息和廣告等“先進生產性服務業”的服務能力,提升這些“先進生產性服務業”的能力,上海服務才能體現高度;


二是要提升“上海服務”的網絡輻射范圍,不僅是要提高服務長三角、服務全國的能力,更需要提升服務全球的能力,只有這樣,上海才能夠具備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才能發揮作為“全球城市”引領長三角參與全球競爭的能力。


“上海制造”的目標不僅是打造“世界級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世界級制造品牌匯聚地”,更重要的是使上海具備在全球布局生產、在全球締結產業鏈的能力,將“在上海制造”變為“上海在全球制造”,并因此帶動整個長三角地區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升級。




提升上海

“為全球服務、在全球締結產業鏈”

能力的針對性建議



上海必須抓住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歷史機遇,大力打造業務遍布全球總部型先進生產性服務企業和科技引擎企業,這是上海能否引領長三角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競爭、促進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升級的關鍵。為此,當前上海需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文章。


(一)抓住自由貿易區擴容契機,對標高階國際金融會計和投資貿易準則,打造能夠“為全球服務”的先進生產性服務企業


上海沒能像紐約、倫敦那樣產生諸如摩根士丹利、花旗銀行、世達、高盛、普華永道這樣業務遍布全球的總部型跨國經營先進生產性服務企業,不僅導致上海作為全球城市的“顯示度”不夠,更重要的是導致上海在全球先進生產性服務業網絡體系中的聯系能級不足,從而制約了上海為全球提供高端服務、在全球布局生產和締結產業鏈的能力。


上海先進生產性服務業在全球城市網絡體系中聯系能級不足顯性原因在于上海沒有產生業務遍布全球的著名公司。


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在全球先進生產性服務業網絡體系中,聯系能級名列前茅的關鍵節點城市基本上都是高度成熟市場經濟體中的“首位城市”,都具有高度“包容性”和“開放性”的制度環境。


與這些城市相比,我國的金融會計準則、投資貿易規則、貨幣的可兌換性、市場準入和金融監管等經濟體制要素與國際準則的兼容性還不夠,同時我國的先進生產性服務業市場對外開放度還不夠,導致上海在投資與貿易化便利程度方面與紐約和倫敦還存在較大差距,這是上海在全球先進生產性服務網絡體系中聯系能級不足的根本原因。



應該抓住增設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的重大戰略機遇,對標國際高階貿易投資規則,加大制度創新,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金融會計準則、投資貿易制度體系,并依托自由貿易賬戶(FT賬戶)加大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試點范圍和力度,創新涉外風險管理模式,支持金融對外開放,實現在岸金融服務支持境外生產經營活動。促進上海成為先進生產性服務業全球總部資源的“集聚地”和高端業務資源的“指向地”,這必然會有助于在上海產生大量的能夠“為全球提供高端服務”、 能夠“在全球布局生產和締結產業鏈”的本土型引擎企業,從而提升上海在全球城市網絡體系中的競爭力、影響力和輻射力,并帶動長三角其他地區企業跨國配置資源和布局生產,使長三角地域經濟能夠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一體化。


(二)借助增設“科創板”的機遇,營造“雨林式企業生態鏈”、孕育能夠“在全球制造”的本土型引擎企業


缺少本土型跨國經營的巨擘企業,更缺少在一些市場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企業制約了上海制造在全球的輻射力與影響力,也限制了上海引領長三角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的能力。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構建有利于這樣的企業成長的“雨林式企業生態鏈”,這應該是一個由大量初創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和巨擎企業構成的一個“金字塔形”的企業生態鏈。


如何營造有利于底層初創企業成長的環境,夯實底層企業基礎,是上海打造“在全球制造”的巨擘企業,成為世界級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的關鍵。“雨林式企業生態鏈”的核心在于構建完善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和金融工具支撐企業創新創業。上海具有傳統金融的優勢,但是以高度不確定性和“輕資產”為特征的創新企業的風險收益結構實際上與傳統金融的風險厭惡屬性不匹配,同時由于業務模式、利潤來源和人力資本的“路徑依賴”使得傳統金融發展“科技金融”業務的動力不足,因此要防止“傳統金融”的先發優勢變為“科技金融”的后發劣勢。


為此,一方面要鞏固傳統金融優勢地位,當前尤其是要高度關注各大商業銀行紛紛成立全資理財(資管)子公司的新形勢,這對傳統金融資源的布局具有重大沖擊,上海要積極爭取成為商業銀行全資理財(資管)子公司的注冊地和總部所在地,進一步提高傳統金融輻射力。另一方面,上海更要借助增設“科創版”的機遇,趁勢鼓勵天使投資、風險投資、PE和公司創投、科技銀行等新金融要素的大力發展,并依托主板市場和傳統金融市場的優勢,為培育能夠在全球布局生產的巨擘企業提供全方位和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系統。


(三)構建與“全球城市”定位相適應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優化“為全球服務、在全球締結產業鏈”的企業的營商環境


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體系涉及的“問卷調查”針對的對象主要是內資中小型企業,對于“為全球服務、在全球締結產業鏈”的企業而言,其對一個城市營商環境的關注點與中小企業會有所不同,其更可能加關注城市的腹地支撐、鏈接全球產業鏈的能力、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可達性、環境資源的承載力以及經濟體制框架的一些基本構成要素與國際準則的兼容性等。因此,對于需要打造大量具備“為全球服務、在全球締結產業鏈”能力企業的上海而言,顯然不能完全對照世行標準來優化營商環境。


為此,上海亟待利用現有的全球城市和營商環境方面的研究資源,整合不同高校、研究機構的力量,在世行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構建既能夠反映中小型企業需要和能夠滿足具有全球資源配置功能的跨國公司尤其是先進生產性服務業需要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尤其是要新增反映腹地支撐、全球鏈接、國際市場拓展、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可達性、環境資源的承載力、基礎性經濟金融制度與國際市場兼容性等指數,因為,這些因素跨國公司和先進生產性服務企業進入前必然考慮的因素,也是上海能否孕育出為全球提供服務、能夠在全球締結產業鏈的“本土型引擎企業”的前提條件。


注:非原創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