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道紅:如何做“第三空間”才能激發創新區活力?
2022-08-10
在FTA的設計實踐中,我們盡力打造有以下兩個“指標”特征的園區
題圖 | 波士頓海港創新區 源自網絡
作者:施道紅
施道紅 簡介:FTA合伙人、執行董事,TOP創新區研究院發起人,同濟大學建筑學碩士,米蘭工學院訪問學者,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及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客座教授。施道紅先生是資深辦公及園區設計專家,主持并參與了幾百個科技辦公園區的設計,這其中有一批屬于世界500強及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
在FTA的設計實踐中,我們盡力打造有以下兩個“指標”特征的園區—我們注重品質,因為環境會影響人的思維與行為。當一個環境有品質的時候,在里面工作與生活的人會感覺到“自己備受尊重”,從而激勵他們為雄心勃勃的理想而奮斗。
”社區感“這個概念是我們一直都在提及的,我們也是最開始提出“從產業園區到產業社區”的設計方。
如果說產業園區是把人與人、公司與公司聚集在一起,讓產出量更多 — 以前生產10個單位,現在能生產15個;那么產業社區就將他們連接在一起,讓創新得以發生 — 以前生產的是A,現在生產的是Z,但從A到Z是非連續的、跳躍的創新。跳躍式的非連續的創新對于產業轉型、城市可持續,非常關鍵。因為,創新需要嘗試各種偶然、需要試錯,也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社區提供了一個內外連接更為密集更為通暢、更包容(風險共擔)、更寬容的環境。“第三空間”由美國社會學家歐登伯格(Ray Oldenburg)提出,他稱家庭居住空間為第一空間,職場為第二空間,而城市的酒吧、咖啡店、博物館、圖書館、公園等則是“第三空間”。因為第三空間不存在職場等級,所以更能連接人。這些空間將各種不同背景不同想法的人聯系起來,從而實現跨界對話交流;并讓城市更顯活力,產生更多的“創新想法”。在知識創新經濟時代,研發-生產-管理運營不再受限于同一空間,生產附加值高的兩端環節得以與生產環節分離,并更傾向于在創新要素集聚、生活便利、基礎條件良好的城市環境中完成,第三空間的重要性便由此凸顯。接下來,我們通過三個案例來進一步探討“第三空間”在創新區的角色。美國波士頓
肯德爾廣場Kendall Square
肯德爾廣場通過城市中心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以及軟環境,促進創新企業的集聚,從而帶動中心城區的復興,發展成為全球頂級的生物技術創新中心,有“全球最智慧的一平方公里”的稱號。肯德爾廣場不僅提供了辦公與實驗室空間,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豐沛的人際網絡。比如一個創業者有機會認識大量的創業過來人,他們在生技創新與造血領域也擁有豐富的人脈與資金來源,協助創業者的事業,最終發展成實際產品,走向市場。這些想法產生、人脈連接、合作達成的空間載體,就包括大量的第三空間。這里我們必須說的到肯德爾廣場的社區建設的兩個特點:背靠哈佛與MIT兩大名校,肯德爾廣場非常注重高校與社區的融合,積極推進MIT與社區的合作,將高校融入到肯德爾廣場的改建計劃之中。包括在肯德爾廣場上新建MIT的學生宿舍大樓,邀請MIT與社區共同進行公共空間的規劃與設計,以及向周邊社區介紹高校的發展情況與未來規劃,邀請社團商會參與科技研發的投資活動等等,使校區與社區在空間與活動層面都充分融合。
在肯德爾廣場以市場主導的房地產建設項目中,市場主體充分考慮了創新人才對生活便捷與環境品質的需求,以土地利用髙度混合的更新模式,將居住、工作、休閑娛樂融為一體,布局了充足的商業服務設施和公共開放空間以激發廣場的創新活力。例如,原舊工廠建筑被改造為用地功能混合的園區,混合布局了科研辦公、零售、餐廳、電影院等多種功能類型的用地,安排了充足的第三空間,這些空間常被用作工作、會議、社交場所,代替了傳統封閉的辦公空間,以輕松自由的氛圍和開放的環境吸引創新人才隨時隨地進行意見交流與共享。其實,打造“第三空間”對于不少開發商來說基本無利可圖,但開發商們依然對第三空間重視非常。這些聰明的開發商并未將第三空間看做盈利來源,而是將自己提供的物理空間載體與零售商提供的服務配套及氛圍作為一個整體空間產品,提供給真正的付費客戶——也就是創新創業的企業們。有品質感+有社區感的城市環境吸引了人才與產業,形成良性循環,也助力造就了現在的肯德爾廣場。愛爾蘭都柏林
大運河創新區GCID
英國脫歐后,愛爾蘭都柏林的大運河創新區(GCID)這一地區成為了不少創新公司的寵兒,20,000多名高科技員工在這里工作,創新區高密度地聚集了一些世界上最具創新力的公司。企業、學校、研發機構、孵化器、風險投資機構等等位于同一空間內,再加上一些特有的活動將他們連接起來,創新的概率大大增強。不同的想法基因在這里彼此連接、創新,分享觀點,構建文化。正是這種想法、技能、文化,和人才的重疊推動了創新,增強了協作,取得了更大的影響力。GCID打造“第三空間”的一個途徑是增加共享的研究設施——這對于降低企業界激活創新的障礙至關重要。解決方案是建立一個公共會議空間,全球參考是波士頓的市政廳(這個案例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分享),作為初創企業家精的社區,舉辦黑客馬拉松,創新聚會和非正式聚會等活動,讓個人,公司和企業家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連接起來,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規模。當然,在GCID中,你也可以找到大量小餐館、酒吧、咖啡館等等至關重要的社會元素,這些空間將創新活動與當地和文化社區聯系起來,從而實現新的學科間對話,誕生“偶然”的創新與合作。
中國上海
寶地廣場優化第三空間
FTA所在的寶地廣場也是一個打造“第三空間”的好手。如果你去過歐洲的小鎮,你必然會發現她有一個廣場,或者一個教堂,廣場/教堂是小鎮的中心,對建立地方社區文化非常有意義,小鎮居民在中心處聚會,分享新鮮事兒,大家都可以看得見彼此,舉辦什么活動,人人也都可以參與,極大地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進而帶來了信任感與歸屬感。寶地廣場的中央草坪,夏季音樂會正在進行中 ?寶地資產另外,寶地廣場與設計方FTA共同打造了不少“第三空間”FTA通過增加商業外擺設計、集裝箱商業設計與網紅洗手間,創造了更合適人行尺度的活力步道,也制造了話題,提升了物業體驗,更增加了商業面積,讓第三空間更具活力,可謂一石兩鳥。FTA團隊在園區項目調研中發現,小單元企業租戶通常面臨在有限的空間內需配置使用率不高但又不可缺失的配套空間。于是我們提出集中共享公共配套空間的設計思路,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單元間標準率、降低企業租賃成本,同時提升社區的招商轉化率及粘性。解決方案就是寶地共享空間項目“ X SPACE”!簡潔干練的X SPACE 公共區域 ?FTA
第三空間增加了社區感,也使得寶地廣場的租金比更好地段的競爭對手還高。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商業空間都被稱為“第三空間”,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創新的第三空間基本有以下特征:1,它們位于人流匯聚、交流的節點位置,容易進入容易逗留。比如有多個入口,有與人行道相接的外擺區等等。2:提供WIFI,提供電源插頭,價格適中,區域中大多數人能消費得起總的來說,第三空間具備“能增加人與人意外碰撞”的空間特性。在疫情持續的當下,以咖啡館為代表的城市第三空間仍然是城市創新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人們在此實現線上線下活動一體化、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交融、延伸工作家庭以外的社交生活、擴展信息時代的工作模式。而這些進階的城市第三空間成為城市中功能復合的流動辦公及公共生活的節點,重塑城市創新網絡,為驅動城市微尺度創新提供動力引擎。
文章來源:TOP創新區研究院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