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上樓記:一棟樓就是一條產業鏈
2022-08-17
“一棟樓裝下一條產業鏈”的夢想,已經通過工業上樓實現了
你見過在23層的標準廠房嗎?
你能想象車間機器在百米高空中運作的場景嗎?
這不再是人們幻想中的畫面,“一棟樓裝下一條產業鏈”的夢想,已經通過工業上樓實現了。
深圳寶安全至科技創新園、東莞松湖智谷產業園、香港工業大廈等,都是鮮活的“工業上樓”案例。
未來,工業上樓依舊會是各地方解決土地問題緊缺、產業空間供給的主要手段之一。
但對于企業來說,將廠房搬上樓并非易事,園區、廠房如何做,才能加強企業上樓的意愿呢?
早在上世紀80年代,香港、新加坡就因土地、產業發展等種種客觀壓力,便開始探索“工業上樓”的路徑。
本世紀,隨著廣東部分地區土地資源日益緊缺,工業上樓的概念逐漸被引入。佛山、深圳、東莞的工業上樓模式得到快速發展。
1.0時代:探索
2005年,佛山出現了首個“工業上樓”的項目。
早期,珠三角的工業以自發為主,“村村點火,戶戶冒煙”是其最大的特點,1-3層扁平式分布的村級工業園是企業的主要發展空間。
由于中小企業數量快速增加,企業資產有限,很多企業沒有購買地塊自主開發的實力。加之土地成本日益升高,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電子、家電、醫藥等輕生產的產業開始“上樓”。
隨后,有電梯、樓梯及吊裝設施,并且滿足企業生產、制造需求的多層立體工廠開始出現。
2.0時代:升級
伴隨多層廠房在國內的不斷普及,更多城市開始嘗試“工業上樓”。工業上樓也在各地不斷的創新與探索中得到發展。
開始由單一的多層工廠,演變為能生產、辦公、研發、設計的新型工業樓宇模式。越來越多超過6層、24米以上的高層大廈涌現。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由于工業上樓的廠房多以標準廠房為主,忽視了不同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層高、承重等建設標準不符合企業需求。
企業只能遷到地價較低的地區,導致高層廠房出現大面積空置的情況出現。廠房的建設商、運營商意識到這個問題后,開始采取“先招商,后建設”的模式,為目標企業建設定制型廠房。
3.0時代:創新
如今,這個“寸土寸金”的時代,各個城市都喊出了“向天要空間”的口號。
在市場和政策的雙重作用之下,工業廠房不僅逐漸拉近和天空的距離。也在不斷創新嘗試廠房規劃設計和建設,力求為企業提供更加適配的生產經營空間。
深圳寶安全至科技創新園便是一個成功的典范。園區內,不僅生產研發、總部辦公、產業配套、生活配套等功能區一應俱全,23層高的標準廠房也成為了園區中最醒目的存在。
走進普通的多層、高層工業廠房,你能發現一樓永遠是“一房難求”。這是因為很多企業所需的生產設備體型較大,對承重要求高,一般只有1樓能滿足這類企業的需求。
而全至科技創新園的樓層承重、走廊寬度、柱距等,都是根據工業生產的需求而設計。還配有多臺高速客梯和多臺載重2-3噸的大型貨梯,成功實現人貨分流,大型設備上樓的問題得以解決。
不僅如此,對于企業來說,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合作客戶、供應商等,就在自己上下樓。
一家入駐的企業表示,因為客戶群體相同,所以當客戶來考察的時候,可以樓上樓下進行參觀交流。研發技術上的問題,也能大家一起研究解決,帶來了很多成本上的優勢。
雖然工業上樓已成大勢所趨,但大部分企業上樓的意愿度仍不高,工業上樓出現了難以解決的問題。
當前大型、中型設備上樓已不再是問題,但工廠需要適應防震、防塵等更高要求。比如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新材料產業等,很多產業的生產車間都要求無塵空間。
工業上樓的廠房如何能滿足更多精細化、精確化的生產需求?
建設廠房規劃先行。
首先工業上樓存在一定的產業限制,既然是這樣,建設之前的首要任務就是找到并且確定適合上樓的對象。
各地可以根據自身的產業規劃布局,結合工業上樓的限制,篩選出符合條件的產業,再根據產業特性,在環保安全、減震除塵、設備載重等方面,進行前瞻性設計,方便后續招商工作的推進。
先招商,后建設。為“目標企業”提供定制化廠房,不失為一種解決方法。
針對入駐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在開發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規劃。只有企業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企業才有可能上樓。
除了廠房本身的問題外,大多數制造型企業,依舊不愿將工廠“搬上樓”。
一方面,大多數的高層廠房,主要面向中小企業,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引導、優勢引導等方法,加快中小企業上樓的步伐。
必備的生產要素是硬性條件,而高層廠房對中小企業的吸引可以從軟環境入手。高層廠房不僅是單純的廠房平面疊加,而是生產、實驗及研發的垂直分區模式。
從辦公環境來說,就能有很大的提升,比如高端環境、更加智能化的管理系統等,提高員工辦公體驗的同時,對提升企業形象、招聘用工也有一定幫助。
其次,高層廠房中的企業更加聚集,對產業集群化發展,也有很大幫助。武漢的“北斗大廈”,就是一個成功案例。
“北斗大廈”里,幾乎可以找到整條北斗導航產業鏈,樓下公司需要芯片支持,只需上樓尋求合作便可以,如果出現什么問題,雙方也能快地調整,合作起來暢快無比。
同時,政府如果能給予一些政策補貼,比如補貼一半租金,或者支持分割銷售、獨立產權、支持中小企業入股合建等,提升中小企業上樓的意愿度,也是推動工業上樓的方式之一。
另一方面,對于一些大型企業來說,不論是自建還是入駐高層廠房的意愿度都不高。
此時,政策更應該起到引導作用,比如以財政補貼的形式,引導平臺公司或者國有企業先集中建設一批高層廠房后,以低于市場的價格租賃給企業,待模式成熟,再逐步回歸市場價格。
另外,深圳對于“向天要空間”,還有一個隱藏大招,便是“聯合拿地”。
今年,深圳南山向5家工業上市企業集中分配27層研發用房,以土地競拍的形勢,集約高效解決企業“恒產”需求的聯建模式。
如今,“工業上樓”的模式在全國正處于推廣發展階段。各個地區的發展階段與程度也不盡相同,珠三角地區已經是相對成熟的階段,長三角正處于快速發展中,而環渤海還在初步探索和發展中。
隨著新舊功能轉換的全面提速,和珠三角的先行示范,工業上樓在全國其他地區的實用性,也將逐步提升。
文章來源:招商要參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