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我國各省市都在努力降低對于土地財政的依賴,開始在產業扶植上發力,希望以產業的騰飛來作為地方GDP增長的新極點。由此激發的城市之間的產業競爭,一年比一年更白熱化。各地的扶持政策傾倒而出,都在拼命搶人、搶錢、搶產業。

不過既然是競爭,就會有高低。有些城市做產業投資非常成功 ,比如合肥、宜賓等等,成了乘產業之風崛起的標桿城市。

但也有另外一些城市,雖然非常努力地在出政策、招商引資、做產業基建,但還是沒能把產業做起來。

關于成功案例的剖析,我們經常能看到。但從落后城市身上總結出來的經驗,卻更能給人以警示。今天小明就來與大家探討一下,那些在產業爭奪戰中處于下風的城市,都有哪些問題?


搶產業搶不過其他城市,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資源完全錯配。在不合適的地方發展不合適的產業,就像強扭的瓜,費盡了心思去摘卻一點都不甜。

1、地理條件與產業定位不符,空間要素錯配


不同的產業,對于地理與空間要素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制造業是對成本與物流網絡極為敏感的產業,傾向于尋找要素成本低、貨運交通網絡發達的城區落戶。
而生產性服務業則對要素的質量要求很高,包括人才、資本與信息聯通效率等等。因此服務業企業更偏好在城市核心地區、人流交通條件優越的地區聚集。
但有些城市忽略了產業本身的發展需求與空間聚集規律,在不合適的新區設定了不合適的主導產業,自然競爭不過其他城市。
比如許多城市都在遠離機場、高鐵站的位置設立了新區,這些新區的陸路高速網絡一般都挺發達,好好發展一些先進制造業條件是不錯的。
但一些城市卻把新區的主導產業,定位為金融業、創意產業與其他生產性服務業,以期引入一些看上去高大上、高產值的產業,打造一份城市名片。
結果就是政府投入了萬億級的資金,市場卻不跟進、企業也不買賬。因為這些產業對城市要素的需求,新區根本提供不了。
東部某市就算是一個例子。據媒體統計,2022年該市的GDP約為4000億元,在省內的排名處于墊底位置。
工業發展薄弱一直是該市產業發展之痛,除了醫藥產業之外,該市一直沒有做出自己的特色產業。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該市沒能很好地利用自身的港口位置,發展最適合城市的重工業與物流倉儲產業,反而過多地去關注新能源、電子元器件等自己本身就不具備爭奪優勢的產業。
而且一線城市大多有能力豪擲資金,去為自己的新區構建基建網絡,這份豪爽是三四線城市硬拼不過的。所以小城市在設立新區時,如果產業定位不夠務實,后期就需要花掉大量時間去作調整,錯過發展良機,落后于其他城市。

2、缺乏高校資源,人才難以導入

企業愿不愿意在一個城市中扎根,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一座城市招工容易、人才質量高,且能與高校科研成果快速接軌,這對企業吸引力是很強的。許多城市在產業競爭中處于弱勢,不是政策不夠優惠,也不是地理條件不行,而是忽略了高校資源的發展,導致當地的人才供應跟不上,企業自然不愿來。這一塊做得不錯的有成功牽手寧德時代的四川宜賓。要說城市等級,宜賓還只是個四線城市,但為什么能在川渝地區激烈的競爭中,獲得寧德時代的青睞?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高校群的建設。
本來在2016年之前,宜賓只有一座本科高校。但2016宜賓建起了大學城,吸引了包括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優秀學校,一躍成為“四川高校第二城”。
幾乎同一時期,宜賓的新能源、智能終端、交通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開始慢慢聚集了起來,催生了很大的人才缺口也就越來越大。
宜賓抓住了高校與高新產業之間的互促關系,集中精力建設大學城,這為后續高新產業的做強、寧德時代與吉利等龍頭企業的進駐,都做了很好的鋪墊。

在城市之間的產業爭奪戰中,一些高大上的新興產業,一直吸引著多方目光。
然而,產業“新”的同時也意味著不成熟,其技術、產品與應用場景,大多還處于試驗階段,很難斷定未來會如何發展,潛在的產值規模又會有多大,甚至有些新興產業看上去,更像是“網紅”。
這幾年比較典型的熱點新產業就包括元宇宙、預制菜、氫能源等等。這些產業看似很火,但要么是技術尚不成熟、要么是應用前景不明晰、要么是市場需求波動巨大……
面對這類并不穩定的新產業,通常是一線、新一線強市才有足夠的能力,去為它們投入資金、鏈接資源、提供服務,并有資本付出漫長的時間去培植,等待其開花結果。即使最后沒做成,也有調頭的能力。
但對于二線和三四線城市來說,去搶奪這些產業是很危險的。一些地方政府希望快速抓住產業熱點、搶占發展先機,這種想法可以理解,但并不是好的決策,原因有二:
第一,能力確實不足。這些熱門的新興產業尚處培育期,是最吃資金和資源的時候,對信息與人才的質量要求也非常高。中小城市如果盲目押注,憑城市本身的資源稟賦,很難真正滿足這些產業的發展需要。
就比如智能汽車領域,5G技術對于這個行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想要在智能汽車產業上做到引領全國,就必須擁有相應的配套產業、技術與設施,比如5G。在這方面,深圳早在2019年就已經開始積極搭建5G行業應用試驗網絡,2020年8月就已經建成超過4.6萬個5G基站,實現了全市5G基礎設施全覆蓋。
這種程度的基建投入氣魄和建設能力,中小城市如何去拼?
新興產業的爭奪,絕不是建幾個產業園,掛上某個名號就能夠贏的。在實際的競爭當中,面對能夠提供各種服務與配套的一線城市,中小城市很難從一線城市手里搶到優質的企業意向。
我們要承認,優質資源要素高度聚集的一線城市,本身就應該肩負產業創新與引領的責任。而中小城市選擇穩妥路線,正視自己的稟賦,從有產業基礎與沉淀的方向上扎扎實實做起,才有逆襲的機會。
第二,產業前景不清晰、風險不可控。前文已經提及,一些聽起來比較“網紅”的新興產業,本身發展得不是很成熟,尤其是有些產業的催生是有時代性的。
看似能成為一條產業鏈的生意,一旦外部環境發生比較明顯的改變,這個市場的需求就會出現巨大的波動,甚至迅速消失。
所以對于這些前景不明朗、市場容量難以評估的新興產業,中小城市的態度不應該過于激進,也不適合投入大量的資金。
一是為了不在缺乏確定性的賽道上和一線城市拼投入,萬一做不起來損失慘重;二是有些產業即使做起來了,市場容量也很可能極其有限,中小城市在份額搶奪上很難占據主動。

構建一套因地制宜、分工清晰、互融互促的產業結構,對于城市、省份乃至國家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基于產業鏈進行不同地區的分工與協同,才會讓大中小城市都有機會發展。
然而,當前一些城市或者省份的內部,還沒有形成能夠良性互補的產業結構,而是陷入了同質化競爭,或是產業質量與企業能級都不夠高,難以對當地經濟形成有效的拉動。

1、地區間產業分工缺失,城市之間陷入零和博弈

先說說地區間產業分工的問題。一些省份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并沒有摸索出一套能夠發揮協同效應的分工體系。
這就導致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都在搶奪同類型的產業,甚至搶奪產業鏈上相似位置的企業,比如都去搶上游的研發企業。
但是市面上企業就這么多,不是你簽就是我簽。明明是同省份的城市,應該找到更良性的競合關系,但卻一直陷在零和博弈當中無法脫身。
這樣一來優質企業只會向一線城市傾斜,三四線城市則在勝算不大的賽場上做了過多的投入,錯失了差異化發展的良機。
事實上,如果能夠建立健康可持續的城際產業合作體系,中小城市的搭車發展效應是能夠獲得巨大發揮的。
比如鄭州大都市圈中,許昌與鄭州之間形成的產業集群,就是典型的錯位融合式的發展模式。
拿許昌的長葛產業新城來舉例。這座產業新城的空間位置,幾乎剛好處于許昌與鄭州的中間,并落在鄭州航空港核心輻射區,立體交通優勢十分明顯。
基于這樣的地理位置與交通條件,長葛采取了產業互補與承接策略。
因為鄭州的電力裝備、裝備制造、智能終端等是優勢產業,長葛就在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上發力,與鄭州優勢產業形成錯位互補,融合發展。兩地能夠互相支持,但又不會出現同業競爭的情況。

2、熱門產業同質化競爭嚴重,缺少差異化定位

除了地區間的分工問題之外,同產業門類內部的同質化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尤其是近年來發展較快的熱門產業。比如生物醫藥就是其中典型,放眼全國想要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園的城市,數都數不過來。
但問題是,這些產業園無論是規劃、政策還是定位都高度相似,大多缺少在招商競爭中一錘定音的武器,最終只能陷入價格戰,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不過江蘇無錫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發展的道路。不同于那些想以規模取勝的生物醫藥園,位于無錫的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堅持走“小而美”的定位。
其發展目標是吸引國內外的創新型公司,主要聚焦于生命科學領域的早期研發、創新孵化、成果轉化等環節,屬于是產業鏈上游的一小段,定位上細分程度比較高。
其后,無錫成功簽約了醫藥巨頭阿斯利康,并以此為引得以打開全球的生命科學創新網絡,不斷吸引著國外生命科學領域的初創企業入駐,造就了不同于其他綜合性生物醫藥園區的發展特色。

3、產業結構落后,入駐企業能級不高
想要贏得產業競爭,除了要處理好地區間、產業內部的競合關系之外,還必須審視自身原有的產業結構。落后的產業結構如果長期不作調整,也會拖累城市發展。
東部X市是其中一個例子。2022年上半年,該省經濟表現十分亮眼,GDP增量排在全國第一。但是作為省會,X市上半年的GDP增速僅為2.7%,排在全省末位。
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X市當前的產業結構相對落后。X市的工業結構偏向于重工業,而消費品制造業的短板一直沒有補上。且發展空間更大的新興產業一直沒有聚集起來,城市的產業附加值并不高。
面對產業結構落后的問題,城市應該盡快作出調整和布局。新興產業的培育需要時間,但絕不能不培育。
當下許多城市都在采用產業鏈招商模式,通過“鏈主”企業來突破產業從0到1的關鍵階段,帶動整個產業鏈扎根,是套不錯的模式。

這些年的城市產業爭奪戰可以說十分瘋狂,但產業發展最終還是得落到實處,每座城市都需要摸索出自己的道路。
一線城市仍舊會發揮其引領創新但作用,二三四線城市去硬拼是絕對不明智的。
更好的做法是結合自身稟賦與周邊地區之間的產業關系,腳踏實地做好評估與布局,培育專精特色產業,成為地區產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非原創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