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的一句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我國所謂的“低端產業”,在各地頻頻遭遇冷眼對待。許多城市追求看上去高精尖的新興產業,同時加速清退傳統產業,頗有要將本土產業結構做個大換血的氣勢。


各地產業園區在招商時也會有明顯的“高端”偏好,追求“網紅”定位、引進風口產業,對傳統產業不太感興趣,下意識認為傳統產業利潤低、技術含量低、比較土……

然而國家產業結構的發展,是有其內在規律和必經過程的。盲目、貿然地對傳統產業進行運動式清退,會帶來大量的問題,甚至是風險。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上的這句警示,來得很是時候。

在愈發激進的騰籠換鳥氛圍下,傳統產業處境很尷尬。越來越多的城市和園區,對于產業升級的認知似乎已經走入了誤區。

今天小明來和大家聊一聊,各地搞產業升級都有哪些誤區?一味地清退傳統產業,會帶來哪些嚴重的問題?

01

在走訪各地產業園區的過程中,小明發現許多園區企業都傾向于把園區做得“高端”。無論是在定位上、宣傳上還是招商執行上,都喜歡奔著高端產業、新興產業、風口產業去。



發達城市的產業園區追求新興產業入駐倒也合理,但不少三四線城市甚至是縣域園區,也動輒打出人工智能、元宇宙、氫能源等產業口號,就顯得不那么站得住腳。

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強如上海、深圳等超級城市,都需要“逆行招商”,到二三線城市中去拉產業。小城市的園區一廂情愿地追求新興產業,又如何能跟發達城市競爭?

更何況,許多風口產業的發展現狀還非常不成熟,企業的經營狀況還遠遠談不上穩定,前景也很難說。

相比一線城市來說,其他城市在招商和產品打造上的容錯空間和回環余地,并沒有那么大。

如果園區甚至是地方,執意要引進這類風險與收益尚不明朗的產業,一旦產業風口過去、企業數量迅速萎縮,將可能要面對難以承擔的損失。

甚至有些初涉產業地產的公司,帶著傳統地產思維做園區,不做調研不做訪談,就把產品全做成了甲級寫字樓的形態,認為只要產品品質擺在這里,就有了定價權、就可以吸引高端產業。

然而在產業招商的過程中,產品品質的定義和標準,顯然和地產開發領域完全不一樣。企業對于生產經營空間的需求是多元、個性化且剛性的,他們注重的是好不好用,而不是好不好看。

太多轉型初期的產業地產商,走入了定位和產品的誤區,導致后期調整起來十分痛苦。

他們之中好一些的,可能只是招商艱難、產業聚集不起來,或是企業來了卻留不住、服務不好。后期發現問題后,還可以下決心將定位推翻重做,腳踏實地一步步調整園區內的企業結構,這樣尚有扭轉局面的機會。

但有一些園區花了重金打造了一大片寫字樓建筑群,那就是真金白銀花出去了。最后發現產品與當地產業需求不適配,傳統產業、制造業用不了,高端產業又看不上,這時再想調整幾乎已經不可能。

對于高端產業“光環”的執念,不僅體現在園區企業身上,不少地方政府也會有這種傾向性。

一線城市搞騰籠換鳥、產業轉型相對比較容易,它們有充足的新興產業要素儲備,包括人才、技術、資本等等。

但許多小城市也在盲目跟進,高舉產業轉型大旗。具體手段也比較粗暴,并沒有去考慮如何幫助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提效,而是要求直接清退、淘汰,甚至認為傳統產業制約了當地的發展。

然而這種傾向性其實十分危險。

首先從現狀來看,這些所謂的“低端產業”,可能恰恰是最能為當地貢獻稅收與就業崗位的產業,對當地有實打實的經濟支撐作用。

如果貿然大批清退,當地自己在經濟和就業上就會先受不了。畢竟相比發達城市來說,中小城市的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產業生態也比較脆弱。傳統產業清退帶來的經濟影響,不是輕易能消化掉的。

其次,從發展高端產業的實際可行性來看,中小城市是否真正有能力將這些所謂的“高端產業”做起來,也要打個巨大的問號。

因為新興高端產業最需要的就是人才、技術與大量的研發資金投入,中小城市是否有能力提供?

許多高科技產業、新興產業,都處于科研探索階段,研發投入高但成果價值未完全兌現。說白了就是處在燒錢而不是賺錢的階段,中小城市是否受得了?

在走訪了多地產業園區和開發區后,小明認為這種一味追求高端產業的風氣是不現實且不負責任的。

產業發展在空間上需要講求區域分工,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稟賦和條件,適合培育不同的產業。所以各地政府和園區企業,應該對于當地的產業現狀和潛力,有更理性的認識。

推動本土傳統產業升級,或是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承接產業鏈上某個環節的分工,必定比憑空造產業更現實。

實際上,哪怕是經濟大省廣東,都沒有說要清退傳統產業,相反地還在大力推動傳統優勢產業的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當前廣東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中,就有包括了紡織、現代農業與食品等傳統產業。在深圳這樣典型的高科技城市當中,時裝產業可也是聞名全國的。

所以傳統產業絕不是需要被清退和淘汰的阻礙,優質的傳統制造業,一樣可以成為產業名片。


小明認為,當下之所以會出現各地對不同產業的追捧和嫌棄的現象,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對于產業要區分高端、低端的這個貼標簽的方式,本身就是粗暴的、不成立的。

02

區分“高端”和“低端”的標準,本身就說不清道不明,用產值?用研發投入?用科技含量?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只是人們下意識地認為傳統產業利潤低、科技含量低,所以給它們打上了低端的標簽。

然而長期帶著這種非理性的印象去發展產業,無論對于城市還是園區甚至是國家,都會埋下很多風險。

第一個是產業鏈優勢必定會被打破。盲目淘汰傳統產業,會讓我國本就極為完善的、傲視全球的制造業產業集群,出現缺口。

同時也會白白給東南亞其他國家,承接制造業外溢的機會,會動搖我國在制造業上的絕對優勢地位。

第二是就業與稅收下滑的問題。我國勞動人口數量龐大,傳統產業如果被清退,就業崗位的萎縮和稅收的缺口問題會立刻顯現出來。

第三是發展高端產業的成本問題。前面也說了,多數新興高科技產業都處于投入、燒錢的階段,短時間內很難貢獻多少有效稅收。

而且培育新興產業所需的投資額巨大,時間跨度也很長,需要城市花上幾年甚至十幾年來持續投入和陪跑。

如果強行和傳統產業脫鉤,沒有能“輸血”的產業,那么多數城市是承受不了這個經濟后果和成本的。

第四我們也需要考慮近年來的國際形勢。全球化的敘事似乎已經搖搖欲墜,一旦去全球化的趨勢繼續蔓延深化,那么我國堅持保有完整的制造業產業鏈,就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了。

這幾年美國自己就一直在談制造業回流,出臺了各種法案來吸引制造業回流,其中不僅包括新能源汽車、芯片等高科技產業,還包括食品飲料、家具、玩具制造等。

在此形勢下,如果各地還沉浸在所謂的“高端產業”敘事中,繼續去談傳統產業的淘汰,那無異于自毀護城河,風險是很大的。

實際上,我們對傳統制造業企業的誤會,確實太大了?!皼]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環節”,這其實是許多傳統制造業企業的發展觀念。只要優化得當,傳統產業一樣可以做到效率高、科技含量高、利潤可觀。

比如廣州的“時尚圈第一獨角獸”希音,就設計出了“小訂單、測試再返單”的按需生產模式,能夠有效降低庫存,提升整體生產出貨效率。這一平臺模式已經在美國、巴西等國家上線,吸引著全球的賣家參與。

又比如卡夫亨氏食品公司,針對其在陽江的一座傳統醬油廠的產線,實施了智能化改造。從醬油的原料管理到釀造生產,再到成品檢測放行,全過程都實現了自動化,只要110人就能完成年產能20萬噸的成品醬油生產任務。

最近小明發現,從國家層面到一些地區和城市,都開始看到傳統產業嫁接智能化技術的潛力,對于傳統產業的看法已經大有改觀,并且在有意識地推動和幫助傳統產業的升級。

比如今年3月,工信部等11個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就提出要培育5個以上規模超過1000億元的傳統優勢食品產區。

此外工信部部長還透露,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指導意見,將會聚焦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等具體方面,推動我國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從地區來看,廣東今年提出到2023年底,力爭全省食品工業營業收入達1萬億元以上,打造世界級食品制造貿易高地;力爭紡織和服裝產業營收到2025年底達到7000億元,建成世界級先進紡織服裝產業強省。

同時廣東還分別印發了紡織服裝行業和家具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指引,內容十分具體,可謂是手把手扶持。

指引涵蓋了研發設計、生產運營優化、倉儲物流、供應鏈整合、平臺服務升級、商業模式創新、大數據挖掘應用等多個環節,全都給出了具體的數字化轉型方案和實現路徑。

傳統產業占比高達70%的山東,今年也印發了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要推動傳統產業強鏈,“一業一策”推動重點行業改造提升。

多個地區都在重提傳統產業的價值,并希望塑造一個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協同發展的格局。

而對于中微觀層面的地方政府和產業園區來說,所謂的“高低端”的評價方式需要被摒棄了,對傳統制造業企業的態度也需要被扭轉。


(注:非原創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